在水雉棲地種電?鳥會:綠能發展莫急躁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水雉是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而台南官田則是全台水雉數量最多的區域,但在不久前,當地卻傳出有綠能業者遊說農民出租農地以利種電,讓保育團體擔憂影響多年來的保育成果。保育團體指出,能源開發不應急躁,重視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迴避生態敏感區,且應有充份的環境調查作為開發的基礎條件。
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又名雉尾水雉,是台灣的稀有留鳥,跟其它水雉科鳥類一樣,牠們分布於湖泊、埤塘、沼澤等地,在台灣主要棲於菱角田,因此又有「菱角鳥」之稱。隨著平原濕地環境已普遍開發,水雉一度在台灣瀕臨絕跡,經過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中華鳥會)、台南市野鳥學會與其它保育團體的努力,官田一帶的水雉族群有明顯的成長,然而,近日卻傳出綠能開發業者遊說農民出租農田來設置光電設施,讓保育團體備感憂心。
「綠能發展莫急躁,應重視環境的生物多樣性。」中華鳥會表示,保育團體長年在台南官田推廣棲地保育和友善農業,讓當地水雉族群數量提升,顯見棲地復育的重要性,而光電開發雖然看似不易造成土地汙染,卻仍會造成地景改變、生態系統破碎化、棲地生物多樣性組成改變等影響,因此應該慎重評估。
開發光電除了影響水雉棲地,也攸關於農民的生計及權益。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在臉書指出,水雉已成為在地的特色物種,揚名國際,甚至有日本、澳洲或歐洲的鳥友特地來官田研究或賞鳥,若在此設置光電,勢必衝擊菱角產業與水雉棲地;此外,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同時指出,雖然已有農民表示跟業者簽了約,但目前相關政府單位都表示沒有收到業者的申請案件,且這些地區是不能設置光電的區域,究竟農民的權益會不會因為簽約而受損?請已簽約的農民請多多審視自己的合約書,也請還沒簽約的農民三思。
中華鳥會表示,推動再生能源是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政策,但永續環境的關鍵在於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因此中華鳥會提出三點要求,一是開發應迴避生態敏感居,錯誤的開發皆應立刻停止,二是任何開發均應有充分的環境調查作為決策基礎,第三則是公開決策過程所依循的生態評估之原始數據,莫因開發讓得來不易的保育成果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