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二山地震園區整治後蛛意盎然
特約記者 雨林/報導
921大地震發生迄今將滿20週年,當年地震造成大規模地景改變的九份二山,經過多年的自然演替與環境整治,原本被摧毀的植群已逐漸恢復。為維護地震遺跡、防災整治並推動環境教育,水保局遂與特生中合作於九份二山地震紀念園區內進行各類動植物的調查,以瞭解九份二山在歷經近20年的演替下環境恢復的狀況。

而「蜘蛛」經常是演替初期最先拓殖的動物,經調查後發現已有多達160種以上的蜘蛛棲息於此,許多地震災後所形成的特殊棲地也成了許多蜘蛛的居住場域,不僅數量豐富,也相當容易觀察。調查後發現蜘蛛類可說是園區內最容易觀察到的動物之一,自2016~2018年調查,3年以來更記錄多達27科160種以上的蜘蛛種類棲息於園區內,無論森林、植物園區、崩塌地區或人工建物,都可發現為數不少的蜘蛛,群聚組成也相當不同。

過去園區內的防災工程皆兼顧環境與生態保育,減緩工程對環境的衝擊並營造良好的遊憩環境,因此在許多工程與人工建物週邊也可發現許多蜘蛛棲息,包括外型特殊的黑尾曳尾蛛就經常大量結網在棚架下方,到了繁殖季還可見到牠們守護著卵囊,在觀景台上也容易發現許多條紋長疣蛛靜靜地停在柱子上,等待捕食獵物的機會,非常容易親近觀察。

由於微棲地的類型與品質對許多蜘蛛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非常適合透過蜘蛛類的群聚監測,反映園區內的長期環境變化與演替過程。例如在崩塌地區的結網性蜘蛛多為茶色姬鬼蛛、熱帶塵蛛,以及能夠躲藏於裸岩細縫中的吊鐘姬蛛,與其他植被恢復良好區域明顯不同。


九份二山國家地震紀念園區綠意盎然,環境幽美,農委會特生中心表示,這裡不僅能夠體驗地震後所遺留下的痕跡,更適合來一趟賞蛛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