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公池埤塘捕魚 而今翠鳥很少見了

記者高維奇/報導

早年分布於農村,供應居民用水及防洪的「公池」,隨著功能式微,多數被填平或任其藏污納垢,破壞濕地生態, 魚蝦難以生存,加上公池原本的土堤變成水泥護岸,翠鳥缺乏合適的地點築巢與繁殖,關心生態的居民發現,早年常在公池捕魚的翠鳥,現在很難看見了。

昔日常見在公池埤塘捕魚的翠鳥,現在很難看到了。圖/呂其華提供

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楊明風說,農村還沒有自來水供應時,不是挖井就是在社區的池塘取水。除供應民生用水、洗滌及養鴨、養魚外,連水牛也牽到池塘泡水沖涼;颱風豪雨時也當滯洪池使用,是多功能的池塘。

生態攝影家呂其華拍攝到翠鳥排泄的瞬間畫面,非常不容易。圖/呂其華提供

社區池塘可能由家族的某一代祖先挖掘,相傳幾代子孫開散葉後,池塘的土地產權難以分割繼承,就成為「公池」。楊明風說,公池並沒有特意放養魚苗,水中的魚都是洪水時流入池中的魚卵、魚苗成長,全村的人都可以去釣魚。楊明風的童年最大的興趣就是在公池釣魚,他說,那時候常可看見蜻蜓停在浮標上;翠鳥佇立於岸邊注視水中,伺機俯衝入水中捕魚,再飛返原來的位置,有時會從空中定點振翅,看準獵物出擊。

可以釣到魚的公池已剩不多,能看到翠鳥捕魚者更少了。高維奇/攝

自來水普及,農村都市化後,公池失去原有的功能,許多公池被填平塔蓋建築物,倖存的公池疏於管理,任其汙水排入藏污納垢,成了死水。楊明風幼年釣魚的公池早就由家族捐給社區的「福德廟」,有專人管理,又將原本排入公池的社區排水改道,只讓雨水排入,使得公池免於水質汙染,現在都還能釣到手掌大的鯉魚、吳郭魚。楊明風說,現在釣魚已看不到翠鳥了。

可以釣魚的公池,照理說翠鳥也會現蹤捕角,但絕大多數的公池已難看到翠鳥。

翠鳥佇立於岸邊注視水中,伺機俯衝入水中捕魚。高維奇/攝

翠鳥求偶期間,雄鳥會叼著魚向雌鳥示好,以嘴在池塘土岸上啄洞為巢,近年進行河川整治工程,往往將自然土堤變成混凝土堤防或水泥護岸,社區倖存的公池,也因臨近住宅,為安全及美化等原因,原本的土堤也修築混凝土邊坡,翠鳥缺乏合適的地點築巢與繁殖,嚴重影響了翠鳥的生存空間。

水利會管理的灌溉埤池比較有機會看到翠鳥捕魚。高維奇/攝

翠毛色鮮艷搶眼,喜歡生態攝影者自然不會放過其身影,尤其捕魚那一瞬間的畫面,生態攝影家呂其華深入人煙稀少的埤池才拍到翠鳥。目前還保留土堤邊坡,適合翠鳥築巢繁殖的埤池,在嘉南地區可能只剩下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的灌溉水庫、埤池,低水位裸露的土堤,讓翠鳥得以挖洞,築成獨特的巢穴。呂其華拍攝翠鳥捕魚,就是在新化地區的鹽水埤拍攝的。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