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領先全球! 完成黑面琵鷺基因解碼
記者 姚崇仁/報導
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過去全球層一度僅剩不到300隻,在近幾年保育觀念提升下,數量已逐漸增加至近4000隻,但在生物數量由少變多的情況下,容易因為近親交配而導致遺傳多樣性降低,對此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合作,領先全球完成了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完整定序,透過基因圖譜證實目前黑面琵鷺並無影響。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姚正得指出,每年10月至隔年4月,全球約有3分之2的黑面琵鷺會來到台灣的沿海濕地度冬,因此台灣勢必要有更加完善的保育政策,其中了解黑面琵鷺的基因組所蘊含的資訊,能夠掌握黑琵在過去幾百萬年的變化趨勢,像是在大約1萬8千多年前的冰河期黑琵數量多達6萬隻,但在近幾十年內因為戰爭、化學農藥DDT使用,數量銳減至不到300隻,進而容易發生近親交配等瓶頸事件。
姚正得表示,近親交配容易導致族群基因固定,也就是族群間沒有基因變化,若是遇到某些不利生存的環境,就會容易集體死亡,相對若是遺傳多樣性高,族群對於環境適應力也就越強,有利於整體的生存及演化,但是過去因為取得黑面琵鷺研究材料相當困難,因此都沒有解碼出黑面琵鷺的基因組。
直到2015年冬天,因為救傷一隻雄性黑面琵鷺時,根據當時檢查血液所獲得的DNA樣本,特生中心與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攜手進行黑琵基因組的定序研究,目前經初步解讀後比對出基因處約有12774個基因,此外研究團隊也將黑面琵鷺的基因與近親皇家琵鷺進行比對,由於皇家琵鷺目前的數量高達10萬隻,但黑面琵鷺只有不到4000隻,所幸經過比對,兩者基因組遺傳多樣性不大,證明了最近幾年的瓶頸事件的時間應該相當短暫,還沒有過多的遺傳多樣性消失。
特生中心也表示,基因組解碼是全球生物保育的趨勢,近幾年包括蘇門答臘犀牛、熊貓等瀕危生物的基因組都紛紛出爐,而這一次發表黑面琵鷺的基因組解碼,是國內繼帝雉及粉紅鸚嘴後,再度發表鳥類的基因組解碼,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個公開發表。
特生中心也強調,從基因提供的資訊來看,黑面琵鷺仍具有相當高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未來數量是否能夠持續成長,取決於有沒有足夠適合牠們的棲地,目前過內各相關單位都努力守護珍貴的溼地,因此也要呼籲民眾共同維護,一起增加更多的棲息環境。

黑面琵鷺相互理毛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