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態廊道連接山林 野生動物頻出沒

記者 姚崇仁/報導

位於花東縱谷平原中心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公園」,不僅是國內首座平地森林園區,更是採用生態造林工法連結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重要生態廊道,為了瞭解人為造林對於野生動物的具體影響,花蓮林管處在生態廊道架設15部紅外線自動相機,經過為期一年的監測,拍攝到3417筆有效影像,其中還包括過去只有在山區能見到的保育類動物黃喉貂和台灣野山羊,讓研究人員相當振奮。

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所架設的自動相機拍攝到以往在山區較能見到的台灣野山羊。 花蓮林管處/提供花蓮林管處指出,根據林業試驗所過去10年的研究發現,位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公園,雖然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野生動物的分布熱點都只有在兩旁的山區裡,很少會來到園區當中,主要原因在於眾多人為設施將生物棲息地切割後造成的生態破壞,因此林業試驗所建議只要將阻隔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193縣道、台9線與鐵路串接起來,就能讓生活在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的野生動物,在兩山脈間自由移動、安心成家。

對此,花蓮林管處在去(107)年正式啟動「國土生態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協調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交通部公路總局等單位,在台9線新大富橋下打造出給予野生動物的通行空間,同時改善舊台9線引道建築量體及利用鐵道下方車行箱涵通道等具體方式營造出動物們能夠自由通行的通道,再搭配生態造林工法,打造近似天然環境的森林,試著串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生態廊道

為了瞭解生態廊道營造對野生動物的具體影響,花蓮林區管理處一共在大農大富園區周遭架設了15部紅外線自動相機,持續近一年的監測共取得3417筆有效影像,拍攝到的哺乳動物共13種,其中包括首次紀錄到保育類野生動物黃喉貂與台灣野山羊,顯示出原本棲息於中高海拔的野生動物,也願意來到平地棲息。另外更拍攝到山羌利用台鐵下方的車行箱涵穿越鐵道、山豬利用排水溝溝渠的上方蓋板以及麝香貓、黃喉貂利用溪流水岸森林移動等影像,證實生態廊道具有實質的功效。

三級保育類動物黃喉貂利用溪流水岸森林進行移動。 花蓮林管處/提供

花蓮林管處表示,所有自動相機所記錄到的影像,除了讓一同打造生態廊道的單位,對日後友善生態規劃更有信心外,每個影像都還可以做為推廣生態導覽的內容,未來會持續進行友善生態工程,讓更多了解到國土綠網推動的實質內容與效益。

自動相機記錄到野生山羌互頂的畫面相當新鮮。 花蓮林管處/提供

自動相機所拍攝到的畫面濃縮版: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