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聞專訪 南大發現日本櫻花蝦資源

特約記者 雨林/報導

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黃銘志的研究團隊又有新發現,去年發表「臺灣首例!南大發現「梭形附頭虱」」,而在研究梭形附頭虱(Holophryxus fusiformis)時,意外發現日本長崎縣西方野母崎及福江島間海域存在櫻花蝦資源,研究成果不僅被日本學者大森信最新論文引用,還登上日本靜岡新聞報二月二十三日的頭版新聞。

日本靜岡新聞發佈由南大黃銘志副教授發現長崎影有櫻花蝦之消息。國立臺南大學/提供

國立臺南大學研究成果再次受到國際矚目。櫻花蝦是台灣和日本海域珍貴的海洋資源,極重視資源管理及保育工作,在日本被稱為「海中的寶石」。南大生科系副教授黃銘志指出,櫻花蝦原本只有被認為產在日本駿河灣,一九八八年日本學者大森信發現台灣東港也有櫻花蝦,隨後在日本東京灣、相模灣等發現少量櫻花蝦族群,這次在長崎發現櫻花蝦族群,是日本國內第一次在西日本發現的櫻花蝦族群,對研究櫻花蝦起源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日本長崎縣野母崎及福江島間海域捕獲之櫻花蝦,頭胸甲上方菊色物體為梭形附頭虱 。國立臺南大學/提供 下村通譽/攝影

南大生物科技學系黃銘志副教授的研究團隊是在研究櫻花蝦梭形附頭虱時,得知十多年前長崎大學水產部練習船「長崎丸」採集樣本中有疑似梭形附頭虱標本,在樣本中找到一百多隻櫻花蝦標本及數隻梭形附頭虱,經大森信使用橫濱大學顯微鏡鑑定後確認為櫻花蝦無誤。

由於2018年駿河灣櫻花蝦產量創下歷史新低,只有近十年均量的三成,櫻花蝦保育再次成為日本熱門議題,本次南大黃銘志副教授的研究團隊,研究過程中意外找出日本櫻花蝦新分佈海域,有助於開發新漁場及櫻花蝦起源學說之建立。

黃銘志副教授表示,臺灣櫻花蝦資源主要在屏東東港及宜蘭龜山島,期盼政府重視櫻花蝦之研究,如櫻花蝦生理、生態、繁殖、疾病、環境等,作為漁業發展、生態保育之施政及管理的參考依據。

由於去年日本駿河灣春漁(4-6月)櫻花蝦產量創下有史以來最低的312公噸,只有近十年平均產量的三成,導致日本靜岡縣決定秋漁(10-12月)全面禁捕櫻花蝦,靜岡新聞社為尋找櫻花蝦漁場崩壞原因,訪問國內外海洋環境及櫻花蝦專家尋求解決方案,2月22日該社記者專程到國立臺南大學訪問生物科技學系黃銘志副教授,探討日本駿河灣櫻花蝦資源管理問題。

日本靜岡新聞社記者(右)專訪南大生科系黃銘志副教授(左)。國立臺南大學/提供

具日本東京大學水圈生物科學博士學位及曾任職漁業署的南大黃銘志副教授表示,去年駿河灣櫻花蝦族群有兩個現象,一是族群數量太少,另一個是個體未成熟,能產卵的母蝦太少。造成的原因是前一漁期過度捕撈,造成族群下降,另一原因是去年夏季水溫過高導致母蝦產卵期延後,新一代櫻花蝦成長期太短以致未達理想體型。

由歷年統計資料顯示,駿河灣櫻花蝦資源逐年下降,黃副教授分析,造成駿河灣櫻花蝦減產原因有三個,包含過度捕撈、人為汙染和自然環境改變等。其中除自然環境改變較不容易控制外,過度捕撈和人為汙染都是可以控制的因素,應降低總捕撈量外,也要透過宣導和立法降低汙染,還給櫻花蝦乾淨的生存環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靜岡縣進行防波堤、橋梁及主要幹道等工程,阻斷了地下水系流往駿河灣灣奧部,導致產卵區鹽度變化,浮游生物相改變導致櫻花蝦幼生攝食不易等因素,也是族群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對於臺灣櫻花蝦產業,黃副教授認為:東港雖然有較為完善的產銷自律系統,但混獲情形依然嚴重,有時捕捉上來的下雜魚比櫻花蝦還多,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加上整個海洋環境正逐漸惡化,使櫻花蝦族群逐漸減少。而宜蘭龜山島櫻花蝦漁業,雖然已施行類似東港產銷班機制,應更落實相關規定,限制底曳網捕撈方式,維護品質及資源,勿讓日本櫻花蝦漁場崩壞現象在臺灣發生。

黃副教授呼籲政府應建立更具彈性機制,確保櫻花蝦資源,並希望透過進行科學研究,建立和日本之間的合作管道,進行海洋洋流監視、理化因子、櫻花蝦族群、寄生蟲、疾病等資訊收集研究,作為相關產業科技管理之依據。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