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生態環境 重現雷公蛙棲地
記者 姚崇仁/報導
保育類「雷公蛙」是早期三芝、石門一帶常見的蛙類,由於長期農藥和化學肥料肥的大量使用,讓雷公蛙棲地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瀕臨滅絕,為了重新找回雷公蛙,新北市農業局與台北市立動物園自104年起分工合作持續進行復育,創造出對環境友善並保存了自然地景的保育基地,到現在雷公蛙已經有穩定的族群,讓牠們能夠再現新北市。
台北赤蛙又名雷公蛙、啞巴蛙,被列為二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之所以會被稱作啞巴蛙,是因為在中秋節前,平時呱呱作響的台北赤蛙都在覓食,會比以往安靜許多,而到了在中秋節後左右,就會開始冬眠,一直到梅雨季節,當春雷響第一聲後,赤蛙就會從冬眠中醒過來,因此台北赤蛙也稱做雷公蛙。
新北農業局局長李玟表示,體長僅3~5公分的台北赤蛙,背部為金黃綠色或是綠色,體側及背部內外各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相當醒目,雖然台北赤蛙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蛙類,但近年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除草劑大量噴灑,導致棲地破壞,甚至是外來種斑腿樹蛙導致台北赤蛙的族群急遽減少,現在野外幾乎已看不到牠們的蹤跡,僅零散分布在北部和南部低海拔農墾地和平原草澤。
為了有效復育台北赤娃,新北農業局與動物園合作,推動「雙北合作-台北赤蛙復育與棲地營造」計畫,先是由動物園以人工照養方式提高台北赤蛙圈養族群數量,再由農業局針對三芝與石門一帶適合雷公蛙棲息的區域,進行生態友善耕作的農民合作,在農地中保留或營造適合雷公蛙棲息的環境與廊道,讓台北赤蛙能順利棲息,同時請專家學者進行棲地的調查,來了解棲地環境的特性。

新北市農業局也呼籲,台北赤蛙對於水質及環境相當講究,如果水質過酸或過鹼,赤蛙就無法生存,因此被當作生態友善農地的最佳環境指標生物,如果民眾在郊區水田、池塘發現牠們的蹤跡,除了不要驚擾,更不要捕捉牠們,全民共同來參與台北赤蛙的復育,一起保護珍貴的台北赤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