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孵化棄蛋 小栗喉蜂虎學會捕食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栗喉蜂虎」是金門地區的夏候鳥,每年4月份會抵達金門,在合適的土坡上挖洞繁殖,不過,台大森林系研究團隊發現,「栗喉蜂虎」的繁殖營巢坡面外,總會有許多被「踢」出來的「棄蛋」,究竟這些「蛋」為什麼會被踢出洞呢?為了解開這項謎團,「栗喉蜂虎人工孵育計畫」就此展開,現在,這批棄蛋不僅孵出小蜂虎,小蜂虎們也學會飛行以及覓食了!
「栗喉蜂虎」的生殖行為特殊,牠們喜歡在人工或是海邊的沙質土坡上挖掘巢洞,挖出約1公尺長的坑道,並在坑道末端挖出一個圓形的房間,作為下蛋育雛的育兒室。台大森林系團隊於2000年開始進行「栗喉蜂虎」的繁殖研究,發現營巢坡面常有「棄蛋」,因不明原因被踢出巢洞,為了解開棄蛋之謎,也為了穩固「栗喉蜂虎」的域外族群,「栗喉蜂虎人工孵育計畫」因運而生,由台大研究團隊負責野地生態調查與撿拾「棄蛋」,華信航空負責「棄蛋」的即時運送,台北市立動物園則進行人工孵育與遺傳研究。
去(2018)年4月至5月間所撿到的「棄蛋」,在6月中陸續孵出並育成5隻鳥寶寶,現在已經七個月大了,雖然沒有親鳥的照顧,在保育員循序漸進的訓練下,牠們已經擁有純熟的飛行能力與覓食能力。
在鳥寶寶滿月前,保育員以富含蛋白質的昆蟲餌料餵食,並添加綜合維生素與鈣粉,以滿足雛鳥成長所需的能量和微量元素。鳥寶寶快滿月的時候,便要開始學飛與覓食了,野外的小蜂虎在20多天大的時候,就會移到洞口附近,準備離巢,而親鳥則會訓練牠們的飛行與覓食能力,但會持續餵食雛鳥直到牠們離巢一段時間後才停止;在動物園裡,保育員會逐步減少手餵雛鳥的頻率,另外提供食物在食盆內,讓雛鳥們練習自行覓食,同時,搭配適當的枝條棲架及照養空間,讓小蜂虎在安全的環境中發展飛行能力。
人工照養的小蜂虎滿兩個月大後,便要學習進階的覓食技巧,保育員將牠們換到更大的照養空間,同時加入「拋擲」的餵食方式,以訓練牠們的空中覓食技巧,同時激發牠們展現和野外蜂虎相同的覓食本能。現在,七個月大的蜂虎們已經會主動捕捉空中的飛行的昆蟲,也能迅速又精準地接住保育員拋出的食物了。有趣的是,小蜂虎們竟然也學會了「挑食」的技巧,當保育員拋出食物,5隻小蜂虎會一擁而上,但如果牠們發現是不喜歡的食物,就會立刻放棄食物來個大轉彎,飛回棲木,等待下一次出現的食物。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栗喉蜂虎人工孵育計畫」不僅搶救「棄蛋」的存活率,也建立了栗喉蜂虎人工孵育技術以及對幼雛生長行為模式的了解,而在照養栗喉蜂虎所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及珍貴影像,都對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有所幫助,希望栗喉蜂虎及類似物種,都能夠繼續翱翔在藍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