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鰺產卵季 漁業署開放百噸魚船捕撈遭批

記者 陳璽安/報導

蘇澳「紅火心海域」台灣鯖鰺的重要產卵區,漁業署日前公告增加20天的禁漁期,另擬開放總噸位100以上的漁船進入紅火心地區撈捕,並給予1月至5月間每船80次的捕撈額度,環保團體對此表示反對。環團指出,新增的禁漁期是漁民不會出海的春節期間,而開放捕撈的時間則與鯖鰺產卵期重疊,這樣的決策不僅邏輯矛盾,也不符合科學根據,令人不解。

環團反對開放100噸漁船進入鯖鰺產卵區捕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農歷春節禁漁、開放百噸漁船捕撈 環團:無實質保育意義

「紅火心海域」為蘇澳外海6至12浬海域,是花腹鯖、白腹鯖及真鰺等台灣鯖鰺魚類的重要產卵區,每年2月開始,大量的鯖鰺在此產卵,3至4月達到高峰期。為了維護鯖鰺族群的永續,並因應國際管理趨勢,漁業署於2013年訂定《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納管所有捕撈鯖鰺之扒網漁船,並規定每年6月的鯖鰺成長期為禁漁期,同時禁止鯖鰺漁船禁止於台灣本島距岸6浬內作業,而總噸位100以上之鯖鰺漁船則禁止於台灣本島距岸12浬內作業;去(2018)年更進而規定國歷2月14日至3月5日為禁漁期。

不過,漁業署表示,陸續接獲漁民反映「紅火心海域」為傳統作業海域,建議開放噸位100以上漁船得進入該海域作業,漁業署因而召開「鯖鰺漁業管理措施調整公聽會」及「鯖鰺漁業管理諮詢小組會議」,決定將每年農曆12月29日至隔年1月18日訂為產卵期禁漁期,一共20天,另開放百噸漁船進入「紅火心」,每年1月至5月可進入「紅火心」撈捕80次。漁業署表示,禁漁期已公告並將於下(2)月開始實施,至於開放百噸漁船進入「紅火心」,目前還在辦理預告作業,預告期間將廣蒐相關意見作為後續檢討之參考。

對於漁業署預告發布之措施,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社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綠色和平、環境正義基金會(EJF)等保育團體及環保團體於昨(23)日發表聯合反對聲明。聲明中指出,目前沒有明確科學研叫資料證實鯖鰺親魚產卵量及仔稚魚的存活量達安全標準,漁業署卻開放百噸漁船在鯖鰺產卵期進入鯖鰺的重要產卵區域撈捕,而新增的20天產卵期禁漁期,不僅尚未進入產卵高峰期,還與農曆春節重疊,漁民本來就不會在這段時間出海,使禁漁期徒具形式,無實質保育意義。

《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之變動與環團批評。台灣動物新聞網整理製表

環團呼籲落實卸魚申報 申報不實者來年不應給予配額

此聲明也對決策依據以及漁民聲報之漁獲量有所質疑,聲明中表示,漁業署召開的「鯖鰺漁業諮詢小組」3次會議中,對於是否開放百噸漁船進入「紅火心」一事,並沒有達到共識,漁業署卻在會後自行決定開放百噸漁船每年1至5月能進入「紅火心」80次,環團質疑,究竟這項決策的依據從何而來?

對於漁民的漁獲量,動社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在會議中,海大教授呂學榮建議捕撈量不宜超過一萬噸漁獲量,而此數字是根據漁民前兩年的申報量,竟遭漁民反駁:「不可能那麼少,那個量三天就抓滿了啦!」陳玉敏表示,這顯示漁民未確實申報或申報量造假,既然漁業署與科學研究者無法掌握實際的漁獲與海洋資源,該如何制定總撈捕量?又如何落實管理?

漁業署的漁業管理決策應回歸科學證據與邏輯,而科學證據有賴漁民確實配合落實卸魚申報。」環保團體建議,若漁民不願確實申報,來年便不應給予捕撈配額,同時採預警原則,不要讓漁業管理口說無憑,變成一場推動鯖鰺族群消失的實境秀。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