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昆蟲攝影 體驗另一視界
記者高維奇/報導
大自然蟲鳴鳥叫,人類可以輕易透過光學儀器賞鳥,微小到甚至看不見的昆蟲常被忽略或視而不見,透過微距攝影,將發現另一視界,蟲蟻蚊蠅將以截然不同的面目呈現。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門診大樓二樓的藝術走廊,元月1日起至4月30日展出「昆蟲的微距世界攝影展」,展出翁宗憲、許立元、沈新傑、倪瑞惟、馬薈阜5人的微距攝影作品。他們在溪邊、草叢、竹林裡等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耐心尋找題材。
蝶蛾幼蟲通稱為「毛毛蟲」,多數人看了就害怕,更不敢近觀,卻是微距攝影者絕佳的題材,透過鏡頭,毛毛蟲器官被放大,細微中可以看見更細微的器官,印證一粒沙中觀世界的真諦。
生活中令人討厭的蒼蠅,卻是微距攝影者常見的模特兒,尤其是複眼被局部放大,兩個大眼中之間又有千百個小眼,照片中看起就像個科幻片中的科學怪人造型;昆蟲的臉部也是攝影師喜歡的題材,肉眼無法看到的臉部表情,透過鏡頭看到的,有些像惡魔,有些像天使,在微小的沙塵世界,昆蟲的弱肉強食每天上演著。
蜜蜂如何協植物授粉?螳螂如何捕蟬?微距攝影作品中蜜蜂腳的纖毛、螳螂鐮刀狀前肢上的倒勾刺就是答案,也是牠們千百年演化完美的結果。
微距攝影是難度較高的領域,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眼力、毅力與耐力。在技巧方面,生態攝影家呂其華表示,微距攝影拍攝時光圈要縮小,景深夠以免主題模糊,而光圈縮小通要打閃光燈輔助,難度較高,初學者通常要有老師現場指導。呂其華說,有些初學者求好心切,看到昆蟲鏡頭就真逼標的,微距攝影距目標只有3至5公分甚至更近,常因此而嚇跑目標,他說,先求有再求好,一開始不要太靠近,先在較遠處按快門,讓昆蟲適應拍攝環境再逐步推進。
農業為了消滅病蟲害而大量使用農藥,在田間、田梗其實生態很單調,很難找到多樣昆蟲拍攝;居家環境也常噴灑殺蟲劑,住宅區的社區公園亦然,攝影必須到人煙罕至的荒郊野外找目標,有些昆蟲有良好的保護色,例如長吻葉蟬,草色身軀融入草叢,乍看之下以為是枯枝,拍攝者很容易忽視而過,因此不是荒野就有目標,攝影家常常花大半天時間卻空手而回,因此毅力恐怕是微距攝影最需堅持的態度,呂其華說,開車看到草叢竹林就會下車找目標,常招來旁人異樣的眼光,以為他在拍攝什麼神奇寶貝,農民得知他在拍蟲,都覺得不可思議,不發一語走開了。
拍攝者找到目標並完成作品時,卻不知鏡頭中的昆蟲是何物,在找答案的當下,其實已開拓視野,進而關懷自然生態。呂其華強調,只重視技巧而缺乏人文素養,則難以一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之堂奧。
在成大醫院候診時,別忘了二樓藝術走廊上的昆蟲微距世界,了解昆蟲為生存而演化出來的微妙身體構造,讚嘆造物者的神奇及拍攝者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