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不再是保育類,可以養嗎?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新修「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在本(1)月9日公告且生效了,眾所矚目的台灣獼猴正式被移出保育類名單,不少民眾好奇,既然台灣獼猴不是保育類動物了,可不可以養呢?答案是「不行」!除了法規問題,台灣獼猴專家、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林美吟也指出,獼猴要的生活,人類給不起,甚至可能帶來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問題,造成人與獼猴雙輸的局面。
台灣獼猴要的生活 人類給不起
在飼養任何動物之前,民眾都應先瞭解動物的身心需求,並檢視自身是否能夠滿足動物的需求,如果自身做得到,再來考慮飼養,而台灣獼猴的需求是什麼呢?在「食」的方面,林美吟說明,台灣獼猴需要多樣化的食物,野外的獼猴每年四季可採食的樹葉、果實與種子超過300種,但人類所提供的食物通常較為單一,不符合獼猴的生理需求。在「住」的方面,台灣獼猴的活動量其實非常大,一般飼主難以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讓獼猴活動,而狹小的圈養環境則會造成獼猴的壓力與窘迫,影響其身心健康。
除了基本的「吃」跟「住」,林美吟指出,獼猴是群居型動物,需要同伴,且獼猴會發情,在發情期會焦躁不安,這些社交需求以及生理需求都不是人類能夠處理的。林美吟同時提醒,飼養獼猴也可能帶來人畜共通疾病傳染的問題,因為人類圈養環境所帶來的身心壓力,容易造成猿猴疱疹B病毒的活化及傳染,目前全球僅有45例猴子感染猿猴疱疹B病毒並傳染給人的案例,皆是來自圈養於實驗室的個體,而野生獼猴則沒有傳染給人的案例。
違法飼養獼猴 最高吃上30萬罰單
當然,在法規面,《野生動物保育法》也不允許一般民眾任意飼養台灣獼猴。林務局指出,就算台灣獼猴不是保育類動物,也受《野保法》保護,不得任意飼養,目前全台有少量合法持有台灣獼猴的案例,皆受地方政府列管,若一般民眾任意飼養,將吃上最高30萬元的行政罰鍰;若民眾任意獵捕,同樣也會遭到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鍰。
台灣獼猴是台灣的特有種野生動物,也是台灣唯一靈長類動物,就算不再是保育類動物,牠們還是台灣土地的一份子。林美吟指出,基於健康、野外適應能力等因素,台灣獼侯一旦被人類圈養過,便很難野放,要面臨被終身收容的悲慘命運,人類不應為了一己的私慾,讓牠們一輩子被圈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