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3毒僧帽水母 現蹤東部海岸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外表看起來像小型汽球的生物其實充滿劇毒!日前在東部海岸出現許多藍紫色、半透明的「僧帽水母」,由於顏色鮮艷讓人忍不住好奇靠近觀看,但其實這種水母的毒性是世界排名第3,如果不小心被螫傷將有可能呼吸困難、肌肉痙攣甚至是休克,因此縣政府立即派員到現場清除僧帽水母。
宜蘭縣環保局表示,4日接獲民眾通報在頭城鎮竹安海灘上有為數不少的僧帽水母,由於僧帽水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第3毒水母」,而且不論是死是活都一樣含有劇毒,為避免民眾因為好奇而動手觸摸導致螫傷,於是立即派員會同海洋及漁業發展所人員到場清除。
環保局指出,僧帽水母僧帽水母主要分布在熱帶及溫帶海域,但是海水溫度逐年上升,加上東北季風的影響,沿著退潮時的低潮線或漲潮時的高潮線走,都會發現僧帽水母的蹤跡,尤其是目前是恰逢每年11月至隔年2月,是野生鰻苗順著黑潮洄游到東部溪流的季節,民眾不論是到海岸捕鰻苗及或是遊玩,都要多加注意以免被僧帽水母螫傷。
另外,花蓮縣知名觀光景點七星潭近日也被民眾發現到疑似僧帽水母的身影,縣府農業處人員到場發現其實是比僧帽水母較為細小的「藍瓶僧帽水母」,毒性較僧帽水母輕微許多,但是仍然含有劇毒,被螫傷者會有刺癢疼痛的症狀,因此也已經清除,農業處研判這次屬於零星水母被打上岸的個案,並沒有大量出現在清星潭的現象,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衛福部臺東醫院表示,過去東部海岸時常有僧帽水母現蹤的情況,曾經在台東沿海大爆發,一度引起民眾恐慌,不小心碰觸到的話,會造成皮膚劇痛,並留下紅色鞭痕,約2至3天才能消散,毒素恐還會滲入到淋巴結,水母的刺也會產生過敏反應及一連串的影響,就算是已經死去或是脫落觸鬚的僧帽水母,在數小時內,仍能造成同樣傷害。
而治療被水母螫傷的患者,台東醫院指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維持生命跡象的穩定,注意患者是否有產生血管性水腫或是休克等症狀,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一般原則上治療以口服類固醇、止痛藥、止癢藥,外用藥膏,及靜脈或肌肉注射藥物,就可有效緩解皮膚癢及痛的症狀,但如果有次發性的細菌感染,則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