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棚釣黑鯛 狂咬樂翻天
記者高維奇/報導
養蚵是西南沿海重要的漁產業,而養蚵區引發的聚魚效應也成為熱門釣點,尤其是黑鯛,高手靠釣竿養活一家人,蚵棚釣黑鯛也成為許多業餘釣友的假日休閒活動。
蚵營養值價高,蚵仔煎、蚵仔麵線、蚵嗲等更是風味絕佳的傳統小吃。與一般水產養殖不同的是,蚵以水中浮游生物為食,不必投放任何飼料,在台灣已有數百年歷史,從早年的插竹法,發展迄今的蚵棚密集飼養方式。養蚵的工作繁重,收成後還需要花時間以尖銳工具將蚵殼剖開取出蚵,俗稱鋟蚵,早年多半由漁村婦女小孩從事。
蚵棚大都放置在河川出海口附近的水域,以竹竿編製並綁浮筒,能隨著潮汐浮沈,海中蚵苗找到蚵棚吊掛的蚵殼後,即附著其上並分泌石灰質將自己包覆形成保護的殼。海中許多微生物及小螺貝會附著在蚵殼上,引來小魚蝦蟹在蚵棚覓食,小魚引來大魚,尤其喜食螺貝類的黑鯛,是蚵棚區極大的族群。蚵棚其吊掛的蚵串非常密集,也是許多魚蝦的庇護場所,類似魚礁聚魚的功能。
「蚵棚釣黑鯛」是養蚵區形成的釣魚方式,釣友多半搭乘膠筏抵達蚵棚,就坐在蚵棚下竿。黑鯛屬雜食性,釣友挖空心思使用誘食性強的釣餌,種類五花八門,包括福壽螺、雞腸、雞肝、雞屎蟲、沙蟲、蚵、蛆及人工調製的鳥格丸等,有人甚至用西瓜為餌。
近年來宗教團體配合政府放流魚苗復育海洋資源,黑鯛佔多數,據學術單位研究,放流的黑鯛魚苗可以在海中存活繁殖下一代,加上蚵棚的聚魚效果,釣技佳的釣友,配合好的天候流水,一天要釣上4、50斤不是難事,幸運的話破百斤也屢見不鮮,難怪有釣友靠著釣黑鯛就能夠維持家計。釣獲的魚體1、2斤最常見,3、4斤次之,5斤以上也有人釣過,但機率不高。
豐富的釣穫除養活許多家庭,也讓很多業餘釣友假日即奔向蚵棚,甚至花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購買膠筏,嘉南水水利會公關室主任王志誠就是如以狂熱的業餘釣友。王志誠個性活潑待人熱誠,工作之餘最大的休閒是孤舟垂釣,他說,27年前在東石海邊搭別人的膠筏出海,逐漸釣出興趣,之後擁有自己30馬力的膠筏,今年更添購快艇往更藍海的地方下竿。釣獲最大的黑鯛重3斤14 兩,最多的一次魚獲是4個多小時拉起一百多尾黑鯛,回家後母親忙著找塑膠袋分贈親友,她老人家眼中那份滿足與驕傲,就是做兒子最大的快樂。
王志誠說,繁忙壓大力的職場,每個人抒壓的方法不同,有人奔向大海踏上蚵棚享受垂釣的樂趣,黑鯛狂咬大咬時,起竿拉到手酸固然欣喜,沒魚時享受孤獨,思考姜太公釣魚的人生哲學,也是另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