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動物園大貓食量暴增50%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今(2018)年雖然是暖冬,鋒面來襲、氣溫驟降時,還是會有冷颼颼的感覺!人類會在天冷的時候進補,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各有進補之道,有些動物「以量取勝」,食量暴增,有些動物「重質不重量」,著重攝取高熱量的食物,但也些動物是用不吃也不動的方式來對抗冬季,猜猜牠們分別是什麼動物呢?
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了動物們的健康,每年剛入秋時,便會啟動各項禦寒措施,幫助動物們迎接冬季。由於野生動物不像人類一樣,可以在感到寒冷的時候再多添衣物,牠們必須提早準備,儲存足夠的脂肪,才能安穩度過冬季,因此,負責餵飽動物們的中央廚房,便要針對不同動物的生理特性以及每隻個體的健康與活動狀況,提早在夏秋之際為牠們調整食譜的份量或食材的種類。
天冷的時候,哺乳類動物會產生顫抖的反應,藉此燃燒儲存在體內脂肪的能量,維持體溫,因此,對牠們來說,脂肪是保持身體機能穩定運作的能量來源,因此在冬季正式來臨之前,照養團隊就會開始逐步調整牠們的飲食內容或份量,例如非洲獅、孟加拉虎、美洲獅及林曳等食肉目大型貓科動物,冬季增加的食物量比夏季多了約50%,十分可觀!相較於大貓,其它食量較小的動物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進食,保育員就得提供熱量較高的替代食材,讓牠們在天氣變冷之前就有足夠的脂肪,才能安穩度過寒冷的冬天。
但也不是每一種動物都會在冬季大吃特吃哦,例如馬來長吻鱷等兩棲爬蟲動物,牠們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身體的代謝機能會下降,腸胃臑動的速度也開始變慢,這時,如果牠們吃太多,反而會讓食物在消化道內滯留太久,導致肚裡的食物腐敗變質,反而影響身體健康。
既然冬天不能大吃,那馬來長吻鱷要怎麼過冬呢?為了馬來長吻鱷能夠儲備足夠的脂肪與能量,早在9月至10月間、剛入秋的時候,保育員就會增加餵食的次數,讓牠們提早儲備脂肪,一旦進入冬季,馬來長吻鱷的活動量會降到最低,直到天氣回暖,而在10月到隔年4月間,保育員也就不再需要餵食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