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鯛魚苗放流 復育海洋資源

記者高維奇/報導

在政府配合民間宗教團體辦理的海洋魚苗放流活動中,黑鯛的比例很高,研究顯示人工繁殖黑鯛魚苗,能在海中存活成長與產生子代,對於復育海洋資源有相當程度的貢獻,而沿海養蚵形成的生態環境,也提供黑鯛食物及藏身,提升存活率。

研究發現放生黑鯛魚苗在海中可以成長與成熟,甚至存活10年以上。

黑鯛是沿海捕撈重要的魚類,由於市場需求高,目前也有人工養殖,沿海捕撈的量也不少,尤其是一支釣,黑鯛是主力魚種。為了增加沿海資源,近年來政府配合民間團體放流魚苗,黑鯛比例很高,但以人工繁殖的魚苗放流入海,其存活率如何?是否如外界所批評「放生等於放死」的疑慮?

沿海一支釣,黑鯛是主力魚種。高維奇/攝

常與漁業署合作進行魚苗放流福智佛教基金會日前舉辦「2018宗教護生發表會」,邀請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李英周針對「魚苗復育科研報告」發表專題演講。李英周說,復育台灣沿近年海漁業資源是他研究工作的重點,而魚苗放流及效益評估是該研究的關鍵項目,近年來,藉由福智佛教基金會委託進行的黑鯛魚苗放流研究,已顯示魚苗放流可以存活下、成長、成熟產生下一代,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李英周說,以往魚苗放流後,甚少配合進行相關科學研究,以及因為放生魚的體型較少和數量多,不易進行標誌,且放生後不易被捕獲與回報等因素,造成研究資料缺乏,無法進行放流後的成效評估。

台大漁科所在北部沿海多個放流海域,利用合適標誌放流再補方法,配合耳石穩定同位素分析、分子生物工具、生殖能力與親源鑑定工作獲得相關資料,進行放生效益的綜合評估。標誌放流再補的方法推估黑鯛魚苗放流的平均存活率為0.56;利用耳石穩定同位素分析,可以判別養殖和野生個體,發現放生魚在海中可以成長與成熟,甚至存活10年以上。

該研究顯示,人工養殖黑鯛的野外海域放流,對於復育海洋資源有相當程度的貢獻,而塑造黑鯛好的生存環境也可關聯,例如台灣西南沿海的養蚵,蚵棚所在就是黑鯛、花身雞魚、鱸魚等最佳的釣點,釣友可在沿岸或搭膠筏到蚵棚,多數釣友直接坐在蚵棚下竿,「蚵棚釣黑鯛」成為西南沿海一種特有的釣魚方式

養蚵是台灣西南沿海重要的漁業,蚵棚具有聚魚效果。

養蚵在台灣行之多年,早年以插竿方式逐漸改進成為吊棚式,是很重要的漁業。海中的蚵苗在蚵棚上漁民串好的蚵殼上附著,分泌物形成殼將蚵體包覆,一段時間後收成剝開殼取出蚵體。為什麼蚵棚會聚集黑鯛?釣友說,黑鯛喜食螺貝及小魚蝦,而蚵棚的底棲生物豐富,蚵殼寄生的小螺貝就是黑鯛的食物。蚵棚吊掛的蚵串非常密集,故蚵棚如同角礁,成為黑鯛覓食及藏身所在。有小魚自然會引來大魚吃小魚,在蚵棚除釣黑鯛外,偶爾能釣到幾十斤的大型魚。

「蚵棚釣黑鯛」在西南沿海成為一種特有的釣魚方式。高維奇/攝

雖然蚵棚有聚魚效果,但要將黑鯛釣上來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老手自有一套技巧密訣,網路上就有很多功夫分享。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