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館白鯨特展 提出2條保育宣言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自民國91年到95年期間從俄羅斯引進10隻白鯨到館內,然而到現在已有7隻死亡,不斷引起保育團體反彈,對此海生館近日推出「發現•貝魯卡」白鯨特展,要讓民眾了解海生館平常是如何照護牠們,並且還在特展上發表「不再引進展示用保育類野生海洋哺乳類生物」、「不以人工方式使白鯨繁衍後代」兩條保育宣言。
海生館表示,「發現•貝魯卡」白鯨展覽自12月11日開展,其中「貝魯卡」就是白鯨英文Beluga Whale的音譯,而白鯨一直以來都是海生館內最受歡迎的明星級動物,為了讓民眾更能認識館內的3頭白鯨,並了解海生館平常是如何照護牠們,以及多年來對於白鯨的觀察、研究成果,因此特別在珊瑚王國館探索海洋哺乳類展示單元內,運用新式互動展示手法規劃了白鯨展覽。
自從4年前海生館內的第7隻白鯨「Blue」因「亞急性敗血症」死亡後,不少動保團體紛紛跳出來質疑白鯨是否適合繼續人為圈養,對此海生館則強調,白鯨是海生館的「寶貝」,為了照顧他們的身心健康,安排了相當周全的設施、照護、餵食及醫療團隊,並且在這次的展覽提出兩條關於白鯨的保育宣言,包括未來將不再引進純為展示用保育類野生海洋哺乳類生物,以及不以非天然的方式使母白鯨懷孕而繁衍後代,展現出保育白鯨的決心。
海生館也提到,這次展覽會介紹館內3頭白鯨有哪些不同的外在特徵,以及個性和喜好有什麼不一樣,另外還會介紹為什麼白鯨會被稱為「海中金絲雀」,牠們多變的聲音各有什麼作用,而且為了讓白鯨們減少出現刻板行為,如制式化單游或是頭撞池壁,館方專門製作白鯨專屬的「玩具」,也會在這次展覽中展出。
採用新式展示科技取代實體生物的展示的「發現•貝魯卡」已經正式在12月11日開展,想要多了解白鯨或是想一睹白鯨的可愛模樣都可以前往海生館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