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小水鴨 動保處執行棲地復育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小水鴨是繁殖於西伯利亞地區的冬候鳥,每年冬天來台度冬,曾是北台灣最大的度冬候鳥族群,但由於環境變遷,近年在台灣度冬的小水鴨驟減,例如為於台北的野雁保護區生態環境與華江雁鴨自然公園,是小水鴨重要的度冬棲地之一,卻面臨嚴重陸域化,因此,台北市動保處每年執行棲地復育工程,今(2018)年已完成野雁保護區核心區的浚挖工程,希望改善棲地後能吸引更多候鳥停留此處。

「2018臺北華江雁鴨季」已於本月8日開場,每年9月至隔年4月,成千上萬的候鳥從北方往南飛,停靠於位於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處的華江雁鴨自然公園,而一年一度的臺北華江雁鴨季便是欣賞候鳥的最佳時機。不過,有媒體報導指出,華江濕地陸域化情形嚴重,影響小水鴨的棲息數量,而同樣在台北地區的關渡濕地便沒有這種狀況。
對此,台北市動保處表示,為了因應小水鴨等候鳥數量減少之趨勢,動保處每年都會執行棲地復育工程,盡量使陸域化狀況緩和,例如今(2018)年已完成野雁保護區核心區浚挖工程,浚挖面積約7000平方公尺,除使之外,動保處也將執行整體環境維護工程,伐除高莖草及翻土,預計營造棲地面積約5318平方公尺,希望藉此增加泥灘地的底棲生物,讓小水鴨等水鳥有良好的棲息與覓食環境;除此之外,動保處也會在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內宣導不要餵食流浪及野生動物,避免浪犬群聚,也保護珍稀野禽棲地不受干擾。

台北市動保處補充說明,小水鴨的度冬區域涵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黃河及長江流域、台灣、中南半島、印度、孟加拉地區等地的濕地環境,但根據台灣及香港的調查資料顯示,兩地小水鴨皆呈現下降趨勢,顯示小水鴨數量減少是全球變化趨勢,而背後的原因則可能包括濕地開發、污染增加、獵捕威脅、乾旱頻率增加、海平面上升、北極苔原棲地減少等等。而華江地區所面臨的陸域化問題,其實與上游的水土保持及河川疏浚息息相關,台北市動保處表示,也將與相關單位研議解決方案,以永續維護華江濕地的生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