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毛筆 重現西拉雅族書寫的歷史畫面
記者高維奇/報導
鵝常被戲謔為「呆頭鵝」,其實全身是寶,除了鵝肉美食,羽毛更是生產羽絨衣、羽毛球的材料;鵝警覺性高攻擊性強,見陌生人就狂叫,有人養來看守家園及驅蛇。最近有台南文史工作者製作鵝毛筆書寫,重現荷據時期荷蘭傳教士及西拉雅族用鵝毛筆書寫新港書文字的歷史畫面。
台語文學者董峰政表示,以往漢人是用毛筆書寫,西洋人則以鵝毛為筆,四百年前荷蘭傳教士來到台灣,特別用羅馬拼音方式學西拉雅族語,並以鵝毛筆記錄。董峰政目前在南市新市區的社內社區漢學仔班傳授台語文,他說,新港社是17世紀西拉雅族的四大社中最大的族群,生活範圍就在現今的新市地區,當年新港社的住民也跟著傳教士用鵝毛筆書寫,用文字紀錄生活點滴,成為台灣原住民最早的書寫文字,稱為新港文書。
社內社區漢學仔班學員之一的蘇碧珠知道當年原住民用鵝毛筆書寫的歷史後,回想10年前到日本看到有人賣鵝毛筆,覺得新奇就買一支,於是興起自製鵝毛筆書寫新港文書的念頭,她挨家挨戶到有宰鵝的人家索討鵝毛,依日本買回的鵝毛筆為樣本,無師自通製作幾支,試寫成功後,陸續做了80幾支提供漢學仔班的學員書寫。除了鵝毛,蘇碧珠也用火雞毛為材料。她說,鵝毛要清洗、日曬再清除筆桿內的膠質,再以美工刀削尖,過程沒有很繁瑣。
學員們首次以鵝毛筆書寫覺得新鮮有意思,就算寫不出來也覺得有趣,其中以教官退休的陳寶如最快順手,信手拈來就輕鬆完成書寫,笑稱自己是荷蘭人的後裔,讓學堂內充滿歡笑聲和墨香。
在許多西洋書籍文獻或電影常見用鵝毛筆書寫的畫面,但國人實際用鵝毛筆書寫者極少,社內社區漢學仔班以鵝毛筆書寫羅馬摒音的新港書文字,是難得的場景。
據維基百科的記載:鵝毛筆在大約西元700年時普及,西方還沒有發明出金屬筆尖的沾水筆、鋼筆和原子筆之前,鵝毛筆為主要的書寫工具。使用時要先沾墨水才能書寫,鵝毛筆桿能吸附墨水,在書寫時能因毛細作用而有持續供水的效果。書寫的材質為羊皮紙、莎草紙(或紙)。最強韌的鵝毛筆大多取自於鳥禽類翅膀最外層的五根羽毛,左側翅膀的羽毛更佳,因為其生長的角度較能符合右手寫字使用者的握筆習慣。除了一般鵝之外,天鵝羽毛製成的鵝毛筆更是稀有且昂貴;若要書寫精細的字體,烏鴉的羽毛最佳,接著是老鷹、貓頭鷹、火雞等。1810年發明鋼筆以後,鵝毛筆逐漸沒落。
鵝走路搖搖擺擺,看似笨重,其實展翅跑步速度很快,看到陌生人或聽到輕微聲音就會聒噪不停,隨即伸展脖子有如長矛般展開追擊,連蛇都要逃之夭夭,其警覺性高,有人養鵝看門防盗及驅蛇,而今鵝毛筆書寫重現,又讓呆頭鵝增添藝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