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方舟航向全球 WWF將在台設分會
記者 陳璽安/報導
為期二日的「2018 國際濕地研討會」於今(22)日落幕,大會以「濕地方舟」作為台灣意象,如一艘綠色小船串連了台灣島上的「森」、「川」、「里」、「海」,邀集11個國際保育組織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台北,共商濕地發展目標與策略。與會的WWF香港分會代表也在會中宣布,5年內將在台灣設立WWF台北分會,以加強彼此合作,讓東亞澳地區的鳥類保護更加完善。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對生態系有強大的調節作用,孕育了許多生命,也是許多遷移鳥類的重要棲息地與繁殖地。2016年,台灣召開了「2016國際濕地大會」,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分別簽訂六年濕地保育區域行動計畫(RSPA)合作備忘錄,國內相關機關也於會中同步簽署濕地保育部會協議,宣布為促進濕地永續發展而努力。
今(2018)年,農委會林務局再度召開「2018國際濕地研討會」,邀集11個國際核心濕地保育組織代表、共計18位濕地領袖及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公私專家學者,在既有濕地經營的基礎上,共商台灣國土綠網架構下的濕地發展目標與策略。
「2018國際濕地研討會」以「森川里海護里山」為主軸,以「濕地方舟」為意象,象徵著台灣如一艘綠色小船,串連了「森」、「川」、「里」、「海」,從高山、森林、湖泊、濕地、河川、淺山水梯田到海岸濕地,共同建構國土生態綠網,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里山倡議精神。
農委會副主任李退之表示,台灣農田生態系的水田與相關的水圳、埤塘,除生產農作物外,也具有滯洪、水資源涵養及孕育水生動植物多樣性等功能,因此農委會致力於推動友善耕作,以兼顧生態保育與產業發展的共生共榮,期待讓台灣成為世界的縮影,一起為永續努力。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則指出,濕地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何讓濕地在維持生態棲地功能下,讓與既有的農漁、供水、遊憩及其他產業共生共存,是未來濕地保育的挑戰。本次研討會也討論了在國土資源有限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如何避免經濟發展衝擊濕地,而這也是台灣持續努力的目標。
「2018國際濕地研討會」的與會者不乏國際濕地組織的重量級人物,例如WWF香港分會行政總監Peter Corthwaite、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日本委員會理事堀江正彥教授、拉姆薩公約東亞中心主任徐昇吾、國家地理學會亞洲區執行長李在哲等人,而Peter Corthwaite更宣布,台灣是WWF積極籌設分會的重點,預計5年內在台設立分會,因為台灣位於東亞生態連結的一環,是重要保育類動物「黑面琵鷺」的度冬棲地,希望透過成立台灣分會,加強彼此合作,攜手讓東亞澳地區的鳥類保護更加完善。
此外,SWS也於會議中頒發「國家濕地景觀卓越獎」(WetScape Merit Award)予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處長黃立遠,以及國家地理學會亞洲區執行長李在哲,表彰對於濕地保育的貢獻。獲獎名單由SWS亞洲委員會遴選,為濕地保育領域的亞洲最高榮譽,而此次頒獎活動也是首度在亞洲國家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