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有成 長鬚鯨.山地大猩猩數量回穩
環境資訊中心 報導
保育組織宣布,長鬚鯨和山地大猩猩量回穩,重燃生存希望。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紅皮書名錄,最近一次的更新中,長鬚鯨和山地大猩猩的保護等級皆下降。
歷經捕鯨船和盜獵者數十年來的迫害,現今針對這些哺乳動物的保育工作發揮了作用,數量已經開始回穩。

儘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60%的受監測動物族群已在數十年內被消滅,但IUCN帶來的好消息顯示,團結一致的國際合作行動可以有所結果。
過去受脅程度列為「瀕危級」(endangered,EN)的長鬚鯨,數量自1970年代實施國際禁止商業捕撈後,數量成長一倍,現已達到10萬隻成熟個體。灰鯨在西太平洋的族群也有明顯改善,不再被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
IUCN鯨類專家小組主席里夫斯(Randall Reeves)博士表示鬆了一口氣。
「由於商業捕撈禁令、國際協議和各種保護措施,鯨類的族群正逐漸恢復。保育工作必須持續推動,直到牠們不再受到威脅。」里夫斯說。
在非洲中部,反盜獵巡邏和陷阱清除工作幫助將山地大猩猩數量從十年前680隻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隻,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
因此,IUCN將猿類從極度瀕危降級至瀕危,這關鍵的一小步歸功於跨國合作。
然而IUCN也警告,儘管這個亞種的保育有所成效,但牠所屬的東部大猩猩物種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這些猿猴的生存仍命懸一線。
「透過區域行動計劃的協調,全面實施IUCN的大猿生態旅遊和疾病預防的最佳實務工作手冊、限制遊客數量並防止與人類密切接觸,這些工作對於確保山地大猩猩的未來至關重要,」IUCN靈長類專家小組威廉森(Liz Williamson)博士表示。
另一方面,過度捕撈和盜伐正在使開發中國家部分地區的物種逐漸減少。
根據IUCN的最新評估,由於缺乏永續漁業加上需求旺盛,全世界13%的石斑魚種現在面臨滅絕威脅,馬拉威湖有9%的魚類受威脅。
盜伐使得委內瑞拉木材貿易量增加了15倍,IUCN現在將其列為瀕危。
由於部分國家仍然阻撓全面捕鯨禁令,加上仍有企業涉入破壞猩猩、老虎和犀牛的熱帶雨林棲地,保育工作者很清楚,儘管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功,要終結野生動物大規模滅絕還需要更多緊急國際行動。……(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