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野外生活 動物園大貓有禁食日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小心翼翼、伺機而動,經過長時間的追蹤,終於捕到獵物了,飽餐一頓後,隔天甚至後天才能再次捕到獵物,這就是野生大型貓科的生活。在野外,獅子和老虎等野生動物不一定每天都能成功獵捕到獵物,當然也就不一定每天都能吃到食物,為了讓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大貓們更貼近牠們的生態習性,園方每週會為牠們安排1至2天的禁食日,讓牠們的腸胃及肝臟能夠適當休息,對牠們的健康反而有所助益。

在野外,許多大型的野生動物,通常需要追蹤埋伏一段時日,才能捕捉到獵物。圖為美洲獅,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我們人類多以「一日三餐」的方式進食,但這其實是近代社會生產力提高、食物來源穩定後,才慢慢養成的飲食習慣,這樣的進食法則卻不一定貼近野生動物的習性與需求,例如大型貓科動物,由於牠們需要步行很長的距離或是追蹤埋伏一段時日後,才能順利取得食物,所吃進的食物以帶骨的生肉為主,當身體在代謝蛋白質的時候,易產生有毒物質,吃進肚的碎骨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消化,因此人類的進食方式顯然不適合牠們。

為了更貼近動物們自然演化而來的生態習性,台北市立動物園所照養的非洲獅、孟加拉虎、美洲獅及林曳等動物,每週都有1至2天的禁食日,讓牠們的肝臟與腸胃等器官都能獲得充份休息在禁食期間,保育員會提供帶有筋膜及軟組織的豬大骨或豬肋排讓大貓們啃咬,豬大骨堅硬的質地,有助於訓練大型貓科動物的咬合力,順帶清除牙齦上的牙結石,並能額外為大貓們補充鈣、磷等微量元素及特殊胺基酸。

孟加拉虎開心啃咬豬大骨。林立婷、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適當的「禁食」,對大型貓科動物的健康反而是有助益的。圖為非洲獅,鄭啟宏、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有些民眾會認為,動物只要喜歡吃、願意吃,就應該儘量讓牠們吃,但「愛之適足以愛之」,有些寵物過胖或是營養不均衡,可能就是飼主過於放任或是未善盡把關責任所致。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為了讓動物們吃得健康又吃得好,動物們的飲食從食材挑選到份量拿捏,都需要具備相當充足的科學論證,保育員們也會確實掌握每隻個體所需要的食物,一切都馬虎不得的呢!

大型貓科動物主要以帶骨生肉為主食。圖為非洲獅,鄭啟宏、台北市立動物園/

提供大型貓科動物豬大骨,可以補充鈣、磷等微量元素及特殊胺基酸。圖為孟加拉虎,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