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想飛之後 黑鳶的危機與轉機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你看過老鷹漫布的天空嗎?俗稱老鷹的黑鳶,曾是台灣常見的生物,卻在1980年代驟降,1992年,老鷹先生沈振中投入黑鳶觀察與調查,持續二十餘年,他對老鷹的付出不僅吸引許多研究者追隨投入黑鳶研究,也藉由生態導演梁皆得的鏡頭,化為紀錄片《老鷹想飛》,感動全台超過一千萬名觀眾,而這些感動也促成了改變。

屏科大野保所及台灣猛禽研究會日前於台師大舉辦「老鷹想飛之後──黑鳶研究成果分享會」,分享各界多年來的黑鳶研究成果與發展,也讓眾人看見,有一群人正努力想要讓黑鳶重新回到台灣的天空。

屏科大野保所及台灣猛禽研究會日前舉辦「老鷹想飛之後──黑鳶研究成果分享會」,分享各界多年來的黑鳶研究成果與發展。謝季恩/攝,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黑鳶:農藥與老鼠藥的意外受害者

從前,黑鳶是全台普遍可見的猛禽,但在1980年間卻因不明原因大量減少。屏科大野保所研究人員林惠珊指出,一本1976年出版的鳥類調查評定黑鳶為當時普遍的物種,但在1991年的調查卻發現,黑鳶數量只剩175隻,總分布區下降61%。這15年間發生了什麼事?研究人員原本以為是棲地破壞、非法盜獵等原因導致黑鳶數量減少,但近年卻出乎意料地發現,罪魁禍首竟然是農藥加保扶與滅鼠劑

為什麼黑鳶會因為加保扶與滅鼠劑而死呢?為了防鼠害,台灣農業自1970年代開大量始用滅鼠劑,並於1979年引入第二代滅鼠劑,黑鳶作為生態系的高級消費者,如果吃到因滅鼠藥而死的老鼠或其它生物,就會間接中毒而死;此外,也有農民會以毒鳥的方式來防止鳥害,當鳥類吃進混入加保扶的穀類,便會立即中毒身亡,而黑鳶將這些鳥類的屍體吃進肚裡,也會因二次中毒死亡。

農藥加保扶與滅鼠劑竟是殺害黑鳶的兇手!圖中黑鳶體內同時驗出老鼠藥以及劇毒農藥加保伏,十分罕見。資料照,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除了黑鳶,水稚也是這種農法的受害者。台南市野鳥學會李文珍指出,水稚生活在浮葉性水生植物的環境,例如菱角田就是牠們喜愛的棲地,每年12月中到次年1月底,台南當地菱角收成後,農民會接著進行一期稻作,有些農民便會用加保扶毒穀或老鼠藥來防鳥害、鼠害或蟲害,而當地的水稚便有可能因而受害,2009年冬天台南鳥會便收到了85隻因此而死的水稚屍體。

相關閱讀
寂靜的秋天 傷心的公民科學調查
農地毒殺熱季 台南市鳥橫屍田野
莫讓水雉被毒殺 國慶日邀你逗陣

  分享會總籌畫林惠珊當日頂著七個月的孕肚出場,分享黑鳶的研究成果。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讓危機成為轉機 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調整滅鼠政策

黑鳶的危機終於被人看見,而有了轉機。林務局身為保育主管機關,除了支援黑鳶研究、進行黑鳶保育宣導,也協助推廣友善黑鳶及友善環境的農法,林務局科長許曉華指出,林務局自2010年起與慈心基金會合作對動綠色保育計畫,並於2011年起推動「綠色保育標章」,便是希望向農民與消費者傳遞友善環境的理念,推廣採取有助於該地指標性生物棲息、繁衍的友善農法或保育措施,至今已有265地生產區通過綠色保育標章,通過面積達404公頃。

在當日的發表會上,防檢局局長馮海東也出席分享會並說明滅鼠政策的退場機制。滅鼠政策是政府實行40年的政策,卻不只影響到鼠類,馮海東指出,要讓滅鼠劑退場,首先要評估農地鼠害的情形,也要評估停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及停用滅鼠劑後鼠害情形是否會增加,但根據2010年至2018年的調查,鼠害只佔農害的千分之一,而衛福部統計的2012至2017年鼠媒介傳染病數據也顯示,滅鼠藥的施用與否與鼠媒介傳染病案沒有太大關係,因此防檢局於2014年起宣導減量使用滅鼠劑,也於2015年停辦滅鼠週,並於2016年起取消鼠餌補助,未來也會持續宣導並建立農民自主管理農地滅鼠觀念,引進更安全的防治技術,並持續檢討、調整滅鼠策略。

相關閱讀
毒鳥連累黑鳶 "加保扶"今年起禁用
滅鼠半世紀 老鼠未除 毒死鳥獸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當日全程參與分享會,並於分享會上說明滅鼠政策的退場機制。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推廣友善農業 守護黑鳶與其它動物的家

研究人員到鄉村與農民對話,以及中央的推廣,讓許多農民與企業響應支持友善農業。2015年,全聯得知黑鳶的危機,主動找上台灣猛禽研究會和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協助《老鷹想飛》在偏鄉播映,更向屏東的紅豆農提出契作計畫,推出了以友善農法種植的「老鷹紅豆」。參與契作計畫的紅豆農林清源也在會中分享轉型經驗,他表示,就算是經營農業,觀念也要求新求變,除了維護生態、永續經營,也能結合創意、帶動觀光。

在友善農業中,用生物防治取代滅鼠藥便是一個天然又環保的方案,因此屏科大研究人員也走進鄉間,在田間搭起人工棲架,吸引黑翅鳶等猛禽駐足,也在田邊設置巢箱,吸引貓頭鷹入住,希望用猛禽的力量來代替老鼠藥,結果顯示,棲架確實吸引猛禽停留較長的時間,而巢箱雖然沒有吸引太多貓頭鷹入住,卻也意外地被其它生物利用。

相關閱讀
疼惜老鷹 全聯促成老鷹紅豆
防鼠不用藥 生物防治更安全
抓鼠我最行 用黑翅鳶代替老鼠藥

在友善農業中,用生物防治取代滅鼠藥便是一個天然又環保的方案,圖為人工棲架,提供猛禽可暫停休息的制高點。資料照,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每一點力量都很珍貴 保育從自身作起

這麼多人努力讓黑鳶回歸台灣的天空,成果如何呢?屏科大野保所魏心怡指出,黑鳶幼鳥活動範圍極大,因此保育牠們需要跨縣市的努力,低海拔森林是黑鳶不可或缺的夜棲環境,而牠們利用的棲地與人類活動地區相當密切,例如北部的黑鳶多於水域環境內活動,因此受到次級毒害威脅的機會較少,而南部黑鳶則會利用農地覓食,因此毒害對牠們而言是相當大的威脅。

而在黑鳶族群數量變化上,根據沈振中以及台灣猛禽研究會20年來的調查,顯示黑鳶族群有穩定成長的趨勢,雖然去(2017)年的調查所觀察到的黑鴛數量較往年略降,但林惠珊表示,研究將以長期的趨勢發展為主,暫時不用太過擔憂。

在這塊土地上,有很多人為了黑鳶而努力,台灣猛禽研究會祕書長張宏銘指出,政府制定、調整保育政策,民間團體發起環境教育行動,消費者、企業與農民對友善農業的支持,所有人的努力,漸漸改變黑鳶的處境。林惠珊也指出,黑鳶面臨的問題並不只是中毒而已,黑鳶研究的研究仍持續進行中,也期待更多人一起加入保護老鷹的行列。

低海拔森林是黑鳶不可或缺的夜棲環境,而牠們利用的棲地與人類活動地區相當密切。謝季恩/攝,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黑鳶研究的研究仍持續進行中,也期待更多人一起加入保護老鷹的行列。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