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更多視障者 竹市喜迎首隻導盲犬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幫助視障者生活重啟新的一頁!新竹市政府為了提升視障者的生活品質,今(107)年和台灣導盲犬協會合作,首度引進導盲犬資源,成功迎來新竹市第一隻導盲犬「Ivan」來服務視障者,未來新竹市政府將會持續協助訓練更多導盲犬,進入視障者的生活,協助減輕他們的障礙與壓力。
新竹市長林智堅表示,導盲犬非常聰明,也相當的善解人意,對於視障朋友來說就像是「第二雙眼睛」一樣,可以幫助他們避開危險。不過以往在新竹市都沒有引進導盲犬相關資源,於是今年在社會處與台灣導盲犬協會的合作下,訓練出新竹市第一隻導盲犬「Ivan」,不僅讓視障者得到協助,也像是多了一個家人的陪伴,未來將強化與台灣導盲犬協會的合作,為更多視障朋友帶來溫暖。
「Ivan」的主人小榛表示,過去在沒有導盲犬的協助時,走在路上時常撞到路邊停放機車等障礙物,導致自己不喜歡出門,心態也比較負面,於是在社會處的幫忙之下,向台灣導盲犬協會申請,順利在今年2月與「Ivan」相遇。
小榛提到,有了「Ivan」陪伴之後,開始願意走出戶外,與社會接觸,不過生活中還是有許多人對導盲犬認識不足,像是搭公車時有司機表示不能帶「Ivan」上車、去銀行時也有警衛會擔心Ivan會影響其他客人而拒於門外,往往需要多做溝通才能夠理解導盲犬的工作,因此也希望民眾可以多加了解導盲犬可以自由進出公共場所或是大眾運輸工具的。
此外,小榛也提醒,部分民眾在外遇到工作中的導盲犬,都會想要摸摸牠或跟牠玩,但是記得不餵食、不干擾、不拒絕以及主動詢問視障者所需協助的「三不一問」原則,這樣才不會打擾到導盲犬工作。
新竹市社會處表示,目前國內約6萬名的視障朋友,其中有42位導盲犬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台北、新北、台中及高雄等縣市,今年新竹市透過「視障者生活重建服務方案」成功引進導盲犬資源,不過導盲犬的培育相當繁瑣,需要在出生兩個月後便開始進入寄養家庭接受照顧,訓練至2歲後才能結訓,之後再開始媒合使用者,而一隻導盲犬通常在10 歲左右就會退休了,除役後的導盲犬也需要收養家庭或單位接手照顧,因此導盲犬的資源從培育、媒合到使用,十分不容易,因此未來會投入更多資源跟台灣導盲犬協會合作,也希望更多的商家業者以友善的方式來接納導盲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