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狂犬病疫苗短缺 限縮適用對象
記者 陳璽安/報導
近期國際人用狂犬病疫苗貨源供應嚴重短缺,疾病管制署25日召集相關單位開會商研因應措施,會中決議調整人用狂犬病疫苗適用對象,對「暴露動物類別」、「暴露地點」以及「接種劑次」等皆有更動,例如以往民眾只要被野生哺乳類動物及流浪犬貓抓咬傷,都可直接就醫並接種疫苗,但在調整後,僅限在特定地區被特定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的民眾才能接種疫苗,若被流浪犬貓及其它不在名單上之動物抓咬傷,則不提供接種。
人用狂犬病疫苗主要用於暴露於狂犬病毒及麗沙病毒風險之民眾,由於國際人用狂犬病貨源嚴重短缺,且至2020年前恐無法穩定供應,因此疾管署25日邀集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指揮官、防檢局、食藥署、健保署等相關單位,共同研商因應措施。為確保高風險之民眾能獲完整疫苗接種,與會單位依國內動物狂犬病疫情監測資訊,決議調整人用狂犬病疫苗適用條件,對「暴露動物類別」、「暴露地點」以及「接種劑次」等皆有更動。
首先在「暴露動物類別」,以往民眾只要是被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或舔舐,皆被建議立即就醫並施打人用狂犬病疫苗,但這次調整後,「所有野生哺乳動物動物」被限縮為「鼬獾」、「白鼻心」、「蝙蝠」、台東市地區的「錢鼠」,以及其它經中央農政單位判定「疑似狂犬病毒或麗沙病毒感染」之野生動物,例如不久前一名男童遭松鼠咬傷,院方為求慎重為他施打人用狂犬病疫苗,而在此次會議調整後,類似案例將不給予疫苗接種。
除此之外,以往民眾被流浪犬貓抓咬傷是比照被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而此次調整後則改為比照家犬、家貓,也就是暫不給予疫苗,除非抓咬傷人的犬貓在10日內出現疑似狂犬病症狀且經防檢單位高度懷疑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才會給予若接種疫苗。
這次會議也將「暴露地點」從全台改為發生動物疫情的9縣市,包括屏東縣、高雄市、臺南市、嘉義縣、雲林縣、臺中市、南投縣、臺東縣與花蓮縣;此外,由於新北市25日也出現檢出新型麗沙病毒的蝙蝠,因新北市若民眾經蝙蝠抓咬傷,也建議立即就醫並接種疫苗。至於「接種劑次」,疾管署表示,將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之指引,由原先5劑改為4劑時程,分別在暴露後第0天、第3天、第7天與第14天各接種1劑。除了上述更動項目,疾管署也表示日後民眾前往狂犬病高風險國家旅遊,將不提供暴露前預防接種,如果民眾曾在國外接受狂犬病暴露後接種而未完成接種時程,回國後可依續接種完成後續劑次,但須持有國外就醫的診斷證明書或相關文件,以利醫療人員評估。
目前人用狂犬病疫苗僅用於事後處置,而事前預防才能真正避免感染狂犬病或麗沙病毒,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每年須帶家中寵物施打狂犬病疫苗;若不慎遭野生動物抓咬傷,請先用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接著儘速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並接受適當醫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