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見珍貴海蛞蝓 現身大潭藻礁

記者 姚崇仁/報導

致力於保護桃園大潭藻礁生態環境的環保團體「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15日晚間舉辦一場夜間生態觀察活動,吸引上百位民眾聚集在大潭藻礁,活動當中有民眾意外發現到稀有生物「小丘多彩海蛞蝓」,成為台灣本島第一筆發現紀錄,也讓環團呼籲要好好保育大潭藻礁的生態。

「小丘多彩海蛞蝓」現身桃園大潭藻礁,同時也成為台灣本島首次發現紀錄。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提供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表示,15日晚上在舉辦夜觀活動時,有民眾發現到兩隻長約2.5公分的不明生物體在大潭藻礁潮池裡爬行,這兩隻小生物乳白色背部有明顯的紫紅色大小斑點,而橢圓形的身體邊緣有一圈黃色的色帶,色彩鮮豔非常醒目,在蠕動時柔軟的身體隨著礁體的凹凸帶動著頭部兩隻觸角前後左右搖擺。

潘忠政說,雖然當下沒有人知道是什麼生物,但醒目的外觀立刻吸引上百位也關參與者的目光,看過的人都直呼好可愛、好特別。為了瞭解牠們到底是什麼生物,16日志工持續前往大潭藻礁做觀察,再度發現原先小型潮池裡的兩隻不明的生物體,並隨即用手機錄影存檔,請教海洋生物專家。

拍攝到的影片:

研究海洋生物多年的國立成功大學水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郁文博士表示,這個生物的學名為Chromodoris tumulifera,2013年在連江縣進行馬祖東莒花蛤保護區生物調查時首度被記錄到,中文名稱暫定為「小丘多彩海蛞蝓」。到了2015年已退休的洪清漳老師在金門縣烈嶼再度紀錄到,並以「隆線多彩海牛」為名發表。而這一次在桃園大潭藻礁潮間帶潮池內發現到,是「小丘多彩海蛞蝓」於台灣本島的第一筆正式紀錄。

邱郁文也補充,像「小丘多彩海蛞蝓」這類的裸鰓類食性大部分都很專一,由此可研判大潭藻礁正是適合牠們生存的棲地,也不排除這個時候正是牠們繁殖的季節才會剛好發現牠們。

潘忠政指出,自從桃園大潭藻礁繼去(106)年發現到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以及今(107)年6月發現國際禁捕的「紅肉ㄚ髻鮫」後,這一次又發現到稀有物種,可見這個地方的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也呼籲原本要在這裡蓋天然氣接收站的開發案務必另尋他處,以免破壞珍貴的生態環境。

去年在大潭藻礁發現到的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