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名錄將更動 新增17種降8種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林務局今(25)日召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會議結果將調升21種物種的保育類等級、調降17種物種的保育等級,而遭調降的17種保育類動物中,台灣獼猴、白鼻心與山羌等8種將自保育類名錄中移除。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強調,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不代表該動物不受任何保護,也不表示未來永不列回保育類,而林務局也會進行監測計畫,觀察這些物種在調降等級後數量是否有波動。
林務局:調降等級並非全無保護
今(25)日野生動物召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經過長達五小時的會議,會議結果將調升21種物種的保育類等級、調降17種物種的保育等級,其中自一般類調升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則有臺灣朱雀、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等14種鳥類與兩爬類草花蛇,而自保育類名錄中移除的台灣獼猴、白鼻心、與山羌等3種則哺乳類動物,鳥類大田鷸,而兩爬類則有眼鏡蛇、龜殼花、雨傘節與短肢攀蜥等4種自保育類名錄中移除。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指出,與會專家是根據野生動物長期族群分布、野外棲息地狀況等面向決議是否調整保育等級;與會學者林良恭則表示,野生動物的族群數量不是評估大小而是評估趨勢,專家群根據自己的研究區塊經驗提出討論與意見,確實觀察到台灣獼猴、山羌與白鼻心等生物族群數量上升、活動範圍擴大,例如白鼻心甚至可至海拔3000公尺處活動,被自動照相機拍攝到的頻率也提高。
林華慶也強調,調整某一物種的保育等級只是調整對該物種的保護強度,不代表全無保護,除了《野保法》等相關法令,我國法定的自然保護區與國有林等共佔45%國土面積,在這範圍內非經申請核准否則一律禁止任何獵捕、傷害野生動物的行為。而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則指出,就算是在國有地與自然保護區外的一般類野生動物,仍受《野保法》保護,《野保法》公告前為人圈養的野生動物則受《動保法》保護,不得任意獵捕、騷擾與虐待。
6/26 更正:林務局來函表示昨(25)日提供的表格有誤,修正後如下表。
林務局:公民社會也能發揮制約作用
對於眾所矚目的台灣獼猴,林華慶則強調保育等級的調降是專家學者依據長期研究與調查之判斷,與農損無關,雖然降級後農民獵捕前不用特別報備,但站在保育主管機關的角色,仍建議農民向地方政府報備,較不會引起誤會。林良恭則表示,雖然動團指出保育靈長類是國際趨勢,但台灣獼猴所屬的獼猴屬(Macaca)在各國數量都是穩定增長也未列為保育類的,例如日本獼猴、印度冠毛獼猴等等,日本甚至有專業獵人以移除的方式管理當地獼猴,每年移除的獼猴數量約2萬隻,因此我國將獼猴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並不算違背國際潮流。
「我們相信公民社會也能對台灣獼猴的保護發揮一定的制約作用。」林華慶表示,很多人擔心野生動物降為一般類會被人為所欲為,但《野保法》成立以來台灣人民素質提升,林華慶對民眾的保育觀念表示樂觀,而林務局除了野生動物族群監測計畫以及兩年一次的專家會議,若委員會專家學者有任何新研究或意見,隨時可召開相關會議,調整保育類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