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救援蝙蝠 動保處在校園設救傷站
記者 姚崇仁/報導
每年的5月到9月是台灣大部分蝙蝠的繁殖季,有些幼蝠會因學飛或不小心而由巢穴掉落而受傷,在這段期間動保處經常會接獲蝙蝠救援案件,為了避免憾事發生,新北市動保處在一些學校內設置蝙蝠救傷站,協助民眾蝙蝠救援及諮詢,另外台灣蝙蝠學會也提供免費蝙蝠救傷包供民眾索取,希望提高蝙蝠存活率,以達到保育的效果。
新北市動保處表示,今(107)年4月底一位林姓民眾在鶯歌區拾獲一隻幼蝠,動保處獲報後立刻派員前往帶回,經醫療中心獸醫師陳榆臻判斷這隻幼蝠應該是從巢穴掉落下來的,所幸檢查後傷勢並不嚴重,由於這隻蝙蝠年紀還小,趕緊將牠放置在救傷包當中,並泡一些寵物奶給牠喝,經過動保員幾天的照顧之下日前已經被帶回棲地野放。
動保處指出,從105年到現在一共接獲49件蝙蝠救援案件,但在這之中只有14隻順利存活,主要原因是蝙蝠救傷大多為幼蝠,相當具有急迫性,再加上一般民眾不熟悉照護方式,才會發生憾事,因此決定在瑞芳動物之家、瑞芳區公所及海濱里辦公處成立3個蝙蝠資訊站,加強宣導蝙蝠救傷基本概念,並在蝙蝠常出沒的熱點,像是八里區八里國中、三峽區插角國小、五股區德音國小、猴硐貓村資訊站、動保處等地點成立蝙蝠救傷站,協助蝙蝠救援及諮詢。
另外,台灣蝙蝠學會也設計出蝙蝠救傷包,提供民眾免費索取,蝙蝠救傷包內有餵食用的迷你奶瓶、餵食低管,以及簡易的小紙盒、小襪子讓蝙蝠可以攀爬,當民眾拾獲幼蝠時可以使用救傷包來安置蝙蝠,然後再送至動保處。關於救傷包的使用方法可洽動保處或是上台灣蝙蝠學會網站查詢。
農業局長李玟也提醒,當民眾發現到落難的蝙蝠,為預防傳染病,千萬不可以用手直接碰觸蝙蝠,需要用塑膠袋或戴上手套將蝙蝠拾起,而且蝙蝠是夜行性動物,可使用暗色的盒子、寵物箱或使用蝙蝠救傷包暫時收容,另外「2018新北市蝙蝠季」活動將於7月14日在瑞芳區蝙蝠洞公園正式開跑,為期5週的活動以「賞蝠、導覽及保育」為主題,希望透過導覽解說,讓蝙蝠復育工作向下扎根,一同落實蝙蝠生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