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物實驗替代方案 立委將促政院協調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在2002年至2016年間,光是被用於動物實驗的狗便多達6339隻,其中5108隻在實驗中死亡或最後被安樂死。立委余宛如、吳焜裕與動保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社會)昨(15)召開「『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台灣如何跟上世界?」公聽會,邀請產官學各界討論台灣現狀以及可行之發展方向,並邀請美國人道協會(HSUS)科學總顧問Andrew Rowan博士到場分享國際在動物實驗與測試替代方案的發展現狀和經驗。余宛如在會議中表示,將要求行政院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讓各部會合作,共同推動實驗動物替代方案以及成立3R中心。

國際專家建議:台灣應立法減量實驗動物並成立3R中心
在台灣,除了實驗犬,台灣每年還有上百萬隻動物被用於「科學應用」,包括鼠、兔與貓,動社會同時指出,15年來用於科學研究的胚胎、野外捕捉後野放個體、動物醫院門診犬貓等累計達2000萬隻生命。為什麼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科學實驗卻沒有進步,仍停留在古老的「動物模式」,以活體動物進行實驗?
事實上,國際間已有許多成熟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像「器官晶片」、「迷你腦」等,全世界有超過17個國家成立「3R中心」或類似單位,致力於實驗動物的3R原則,意即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與精緻化(Refinement),荷蘭政府更訂下2025年廢除活體動物實驗的目標,加拿大的生醫科技也預計在2040年回歸「人類模式」,意即以人體為研究與實驗之基礎。
回歸「人體模式」逐漸成為國際趨勢,這並不影響科學研究進步,HSUS科學總顧問Andrew Rowan便指出,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家所使用的實驗動物數量在1975年左右到達高峰,日本也在幾年後達到使用巔峰,至此之後,這些國家用於科學研究的動物數量大幅下降,但這些國家的藥廠在研發新藥或進行相關研究方面仍有出色的表現,顯示「人體模式」取代「動物模式」之可行。Andrew Rowan也指出,調查顯示台灣有70%的消費者偏好製造過程不殘酷(cruelty-free)的產品,建議政府在法規面建立動物實驗最小化的基本原則,同時成立3R中心,以國家的力量對於生物醫學的創新科技與研究給予支持。

回歸人體模式不只是為了動物保護 也是為了與國際研究接軌
「目標回歸『人類模式』,並不是指立即全面廢除動物實驗、採取人體實驗。」動社會執行長朱增宏說明,回歸「人類模式」只是漸進式地往這個目標前進,將3R做得更好,而台灣已經有「動物模式」替代方案的相關技術與知識,學界的能力跟得上國際水準,只是沒有成為政策支持的方向而已。
台灣防止動物虐代協會專員章永安則建議,在法規面應強調動物實驗是科學研究的最後手段,如果有替代方案應優先與替代方案來執行;此外,許多健康實品會以「經動物實驗證實」作為商品宣傳,主管機關可加強向消費者宣導動物實驗的安全性相關知識,以消費者的力量來支持廠商改變,因此章永安也建議,主管機關能仿照農委會推動有機農業的方式,給予不使用動物實驗的產品或廠商更多資源。
在場官學大多同意成立3R中心以及減少動物實驗之目標,亞洲環境生態護育交流協會理事長陳珍裕則呼籲科技部儘速成立3R中心,減少更多生命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林嬪嬪則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台灣的研究者與研究計畫就算願意使用動物實驗替代方案、與國外研究合作,但缺乏國家經費與資源支援,若政府能成立3R中心,不僅能夠給予研究人員實質支持,也能在資訊、研究方法等層面跟國際接軌。

推動3R中心須跨部會合作 將請行政院召開協調會議
台灣的法規跟國際接軌的速度很快,科技部與衛福部表現不差,然而,林嬪嬪指出,許多涉及動物研究的法規是跨部會的,除了科技部、衛福部等單位,動物實驗的相關法規與程序也涉及經濟部、工研院與勞動部等單位,因此相關會議與政策制定也應邀請這些單位參與。
其實動物實驗的替代與減量在台灣已非新鮮議題,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江文全指出,動物實驗的3R是在《動保法》的框架下,但很多細部法規散落在各部會,農委會兩、三年前起已邀請專家學者著手調和法規以及引進替代方案,但仍須協調跨部會間的合作與討論。江文全同時強調,動物實驗替代有階段性,這個過程須投入更多基礎研究與資源,但這是國際趨勢,台灣必定要跟進,因為這不只影響科學研究,也影響產業發展的根基。
動社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則表示,儘管在公聽會中與會單位有共識,但政府單位的橫向聯繫效果不佳,因此主持人立委余宛如表示,此次公聽會後將要求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或相關單位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確認部會間的分工、經費 配並推動3R中心,把動物實驗替代與減量等相關議題的優先順序推到市政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