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養的紅鶴為什麼不會飛?

記者高維奇/報導

同樣養在動物園,現在野外滿是埃及聖鹮繁衍的族群,成為生態保育頭痛的外來種野鳥,動物園普遍飼養的紅鶴為什麼那麼「乖」,養在露天場所多年而不飛走?野外從沒看過,難道紅鶴不會飛,或是動物園動了什麼手腳,讓紅鶴難以展翅高飛。

紅鶴是群居鳥類,圖為台南頑皮世界動物園養的紅鶴。高維奇/攝

其實紅鶴算是飛行高手,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於避開猛禽類的襲擊。遷徙中的紅鶴每晚可以50到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

沒有助跑,紅鶴難以展翅高飛。高維奇/攝

只是紅鶴像飛機一樣,起飛需要助跑,光是展翅無法高飛,必須有夠長的跑道,動物園利用此特性,限制空間,加上紅鶴「既來之則安之」的個性,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否則不會隨便離開適應的環境,在動物園安逸的環境中已習慣,也相當親近人,是動物園很有人氣的禽鳥。

只要環境安定,紅鶴不會隨便離開遷徙適應的環境。高維奇/攝

露天養禽鳥常會飛走,連馴化已久的紅面鴨也不例外,綠頭鴨更不用說了,當年引進養在動物園的埃及聖鹮,籠舍門禁森嚴,後因颱風破壞籠舍而逃脫在外繁衍。

在動物園安逸的環境中已習慣,也相當親近人。高維奇/攝

飼養禽鳥最怕飛走,台南市善化區一位張姓農民家有池塘,去年買了十幾隻紅面鴨的小鴨來養,他用鐵絲網在池塘興設圍籬,以免鴨子走失,養大後卻陸續飛走,剩下一半才改養在陸地的非露天籠舍,成為旱鴨子。住台南市安南區一名吳姓養豬戶,牧場的水池突然出現3隻綠頭鴨,他將豬飼料放在池邊,綠頭鴨上岸大啖好料,大概餓昏頭了,一連多天如此,吳姓養豬戶以為綠頭鴨會住下來,準備讓牠們繁殖,也在池塘設圍籬,過幾天後綠頭鴨飛走不見了。

過去防止禽鳥飛走,都會在一出生時,把牠翅膀最後一節去除掉,使拍打翅膀飛行時不平衡,就沒辦法飛走,包括紅鶴也如此,現在動物園已不採取如此的作法,而是限制展場空間,不用去除尾翅,也能讓紅鶴適應環境。

上喙小於下喙更讓紅鶴顯的與眾不同。高維奇/攝

包括台北市立動物園、台南市的頑皮世界動物園、高雄小港機場附近的淨園農場的紅鶴都露天飼養,其限制活動面積,也可以種樹製造障礙,使其無法助跑飛走。

紅鶴分布在非洲、地中海西部、中東與印度西北部,在沼澤、湖泊一帶棲息,主要靠濾食藻類浮游生物為生,紅色並非紅鶴本來的羽色,而是來自其攝食的浮游生物所含的甲殼素紅鶴是群居的鳥類,必須鳥群才會有繁殖行為;上喙小於下喙更是與眾不同。

在台灣已有動物園的紅鶴群可以繁衍下一代,卻沒有在野外看見半隻紅鶴,全都乖乖被養在園裡,也算是奇特的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