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保育不保育?三面向帶你看(下)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台灣獼猴是台灣唯一的靈長類野生動物,是台灣的特有種也是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日前在林務局召開的專家會議中,有專家認為台灣獼猴數量穩定增長,建議將台灣獼猴從保育類中除名,而林務局則表示要等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議」後才能確認獼猴是否降級。
究竟台灣獼猴是否真的保育有成、數量穩定成長了呢?台灣獼猴自保育類除名,又將帶來怎樣的效應呢?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班學生、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林美吟表示,此議題可從「獼猴數量估計誤差」、「《野保法》執法困難」以及「國際觀感」等三面向來看。
負面宣導與《野保法》執法困難 獼猴虐殺案件層出不窮
究竟台灣獼猴數量有沒有成長,調查結果尚未明朗,但隨著媒體報導以及各單位不斷宣揚「30萬隻」的保育成果,使「台灣獼猴數量太多」的印象深植人心,甚至有民眾認為就是因為「獼猴數量太多」才導致「人猴衝突增加」,然而林美吟指出,目前沒有研究證明人猴衝突與獼猴數量的增減有關,也沒有調查指出人猴衝突案件確實增加,這種刻版印象可能是因為媒體渲染以及民眾刻版印象而有的結果,林美吟以壽山地區為例,指出壽山是全台獼猴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常被報導人猴衝突事件的地區,儘管報導人猴衝突的新聞數量上升,但事實上這十年來壽山的獼猴數量是持平的。
那我們是否可說,雖然台灣獼猴數量沒有上升,但人猴衝突的案件卻增加了呢?林美吟表示,人猴衝突的案件的多寡,跟民眾的保育觀念有直接關係,他以中山大學的防猴經驗為例,指出中山大學自2015年起每年對大一新生宣導認識台灣獼猴,同時解說如何與獼猴應對,在獼猴數量與獼猴侵擾次數沒有改變的狀況下,學生們更知道如何與獼猴共處,使學生通報獼猴侵擾案件逐年下降,因此林美吟指出,正面宣導獼猴不僅能建立民眾的正確觀念,也能使民眾對獼猴的投訴量下降,反之,負面宣導則會強化民眾的刻板印象,讓民眾更容易為獼猴感到困擾。
在相關單位長期負面宣導獼猴形象的氛圍下,台灣獼猴儘管名列保育類動物,卻沒有受到應有的保護與照顧。林美吟指出,民眾基於刻版印象,對獼猴並不友善,台灣獼猴被毒殺、虐殺的案件層出不窮,但可能因《野保法》執法困難、人力不足或其它因素,導致這些兇手得以逍遙法外,連人影都找不到,台灣獼猴在「保育類動物」的光環下尚且如此,難以想像降級成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後,台灣獼猴會遇到怎樣的處境。
保育人類外的靈長類動物是國際共識
「保育不僅是針對單一物種的數量而已,而需連帶棲地、民眾教育一起提升。」林美吟表示,保育有成不應作為降級的理由,更何況台灣的保育只做半套,怎麼能算是保育有成。林美吟表示,台灣獼猴是全台最常見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但民眾對牠依然一知半解,民眾看到台灣獼猴不知道怎麼面對牠,就算台灣獼猴數量提升,也不能算是保育有成。
「保育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已是國際共識。」林美吟同時指出,全世界有633種靈長類動物,其中54%的物種和其亞種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而台灣獼猴作為台灣唯一的靈長類野生動物,我們應該好好建立獼猴的正面形象,追求人猴互利共生的永續關係,而非憑著片面誤解就貿然將獼猴自保育類動物名錄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