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防猴 吱吱黨:也要創造獼猴價值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台灣獼猴是台灣的特有種,也是第三類保育類動物,但獼猴會入侵果園菜園取食,造成農民損失,使得受損的農民絞盡腦汁想要驅離獼猴。對於「獼猴保育」與「果農經濟」的兩難,林務局日前祭出新的防治辦法,鼓勵農民以架設電網的方式對付猴害;然而,長期關心獼猴保育的林美吟指出,政府長期以防害的角度對付台灣獼猴,人猴衝突卻沒有改善,應嘗試創造獼猴對於農民的附加價值,才是長久之道。
農民與台灣獼猴的戰爭行之有年,防治獼猴的方法也須推陳出新,這些方法包括製造噪音、以狗驅趕、為作物套袋或使用罩網等等;日前,林務局再度祭出新的防治辦法,鼓勵農民架設電網,並印製、發送《台灣獼猴防治手冊》,比較各種防猴害方式、列出電網補助計畫說明以及架設流程等等。
林務局《台灣獼猴防治手冊》中指出,電圍網雖然初期架設成本較高,但不須長時間看守,不僅有效防止獼猴侵擾,也能防治其它野生動物造成的危害,且安全性高。然而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班學生、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林美吟指出,20年來,主管機關皆是以防治的方式對付台灣獼猴,人猴衝突的問題卻沒有改善,不如開闢新路,嘗試創造獼猴正面的附加價值,讓農民能從獼猴身上得到好處,而非只看見獼猴帶來的負面影響。
什麼是創造獼猴的附加價值?林美吟以日本為例,日本雖然也會防猴害,但他們也會為獼猴營造正面可愛的形象,推出看雪猴泡湯等觀光活動,讓獼猴自在生活的同時,當地居民與業者也能大賺觀光財。而在台灣,「猴子柳丁」也為人猴兩利帶來成功案例,林美吟指出,「猴子柳丁」以友善農法照顧果園與獼猴,雖然產量低、價格高於市場行情,但在「食安」日漸重要的今日,「猴子柳丁」總是一推出就被銷售一空,再加上以猴子作為賣點的果園觀光與生態導覽,讓果農在作物之於也有另一份收入來源。
對農民來說,利用獼猴的正面價值來補償獼猴帶來的負面影響,勢必比既有的營運模式更複雜,但林美吟強調,我們不能總是羨慕其它國家的觀光人潮,卻不去善用台灣自身的亮點。
林美吟指出,政府從來沒有試著美化獼猴的形象,林務局現在鼓勵以電網來防治猴害,但防治方式都不是長遠有效的,與其不斷想新的防治方法,不如雙管齊下,在驅趕之餘,也用獼猴的正面價值來創造雙贏局面,而政府應該協助農民轉型、行銷,而不是一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