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們的「糖果屋」 可食地景來加菜
記者 陳璽安/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驢子戶外活動場前種了一排「狼尾草」,咦?這排「狼尾草」怎麼缺了一角呢?原來這些「狼尾草」屬於「可食地景」,不僅有景觀植物美化環境的功能,也能供照養的草食動物們食用,兼具「裝潢」與「食物」的作用,可說是動物們的「糖果屋」呢!

台北市立動物園裡不只照養動物,也種植各式景觀植物。在兒童動物區及作業區中,有一片片有機小田園,專門用來種植各式各樣的「可食地景」,為動物們加菜;而這些小田園的堆肥,正是來自動物們的「便便」啦!動物園利用草食動物的排遺以及動物們吃剩的植物枝條,每年可調製300公噸的有機質堆肥,這些營養、健康、無毒的推肥正是園區推動友善環境農法的秘密武器,所收成的「可食地景」絕對健康美味,是動物們最好的點心!
近期,園區的「狼尾草」以及「糯玉米」大豐收,台北市立動物園特別邀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的同學們進行一場「環境教育課程」,讓學員們學習收割植物以及為動物們處理食材。以糯玉米來說,學員們必須仔細剝除玉米的外葉,沖洗乾淨並切成方便動物食用的大小,再分送給兒童動物區的動物們享用。

富含多種維生素的紫黑糯玉米在市場上頗受消費者喜愛,在動物園裡更是大受歡迎,狐獴家族的每個成員都吃得津津有味,靈長類的松鼠猴、黑冠松鼠猴及蜘蛛猴等更是七手八腳想要多拿幾個,連躺在沙地上曬日光浴的桃園豬「小麗」,一聞到玉米的香氣,便立刻「彈地而起」,聞香而來。至於景觀花臺上的狼尾草,還未到成熟時,就因為太過美味,被驢子們吃了連根拔起、吃了好幾株呢!
除了推廣動物保育教育,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推廣永續食堂等環境教育活動。在文山特教的環境教育活動中,生活在都市裡的孩子們不僅能夠在動物園親近動物,也有機會親近土地;而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可食地景」,更是善用來自動物們給予的「資源」,以完全有機無毒的耕種方式,回饋給動物們加菜,一舉數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