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漁港怪手施工 影響小燕鷗孵蛋
記者 姚崇仁/報導
每年的4至7月是小燕鷗的繁殖期,而桃園竹圍漁港附近的海灘是小燕鷗的繁殖地。但在日前一名鳥友行經竹圍漁港時,卻發現有大型怪手在進行整灘作業,為了避免正在孵育的親鳥或是剛孵化的雛鳥受到傷害,鳥友立刻請相關單位協助護鳥,最後在桃園野鳥學會理事長的監督下,已全面停工。
李姓鳥友表示,17日在經過桃園竹圍漁港時,發現沙灘上一共有8隻小燕鷗正在孵蛋,於是就停下來拍照,但卻看到一旁有怪手在進行整灘作業,把沙灘上的防風竹子籬笆都拆除,由於施工距離小燕鷗孵育的地方大約只有5公尺,一般來說吵雜的聲音會把牠們嚇跑,但是這幾隻小燕鷗為了守護自己的孩子,怎樣都不肯離開。
桃園市農業局接獲鳥友通報後,林牧科科長及各相關單位昨20日上午8時至現場勘查,痛斥承包商因為認為數量沒有很多,所以不會特別停工,明顯違反年初與桃園鳥會的約定,嚴禁在繁殖期進行施工作業,最後在桃園市野鳥會吳豫州理事長的監督下,包商已經停工,並在今(21)日全面撤離,讓小燕鷗能夠順利完成育雛。
拍鳥俱樂部負責人黃蜀婷表示,除了小燕鷗之外,東方環頸鴴也是竹圍漁港沙灘常見的水鳥,在台灣的東方環頸鴴雖大部分為遷移性的冬候鳥,但仍有少部分為停留在台灣繁殖的留鳥,在繁殖期期間,會將蛋直接下在河口的沙灘地面凹處,不會特別築巢,另外由於這些水鳥的蛋殼顏色、花紋和週遭環境類似,外觀也跟石頭很像,經常被民眾誤踩,因此建議要安排人員先場勘確定場域內的巢位地點,但標記不宜過於靠近巢位,若人群太過接近或是持續干擾,親鳥會因為感到危機而棄巢,導致珍貴的蛋無法孵化。

黃蜀婷說,在多位鳥友們的努力之下,承包商目前已經停工,但也希望民眾生態保育觀念能有所提升,給小燕鷗及東方環頸鴴一個安全的繁殖季,此外吳豫州理事長也已經請在現場拍攝的鳥友們退至干擾較低的地方拍攝,以免干擾育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