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存繁衍 雨後蟾蜍蝸牛慘死輪下

記者高維奇/報導

為什麼下雨後,許多蟾蜍和蝸牛會被車子壓扁慘死輪下?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和繁衍,車禍已是這兩種動物常見的意外傷亡。

梅雨季已開始,許多地區甚至豪雨成災,對解除旱象大有助益,許多農田、水塘、低窪地積水,正是蟾蜍或青蛙繁衍的時機。蟾蜍產卵時必須找一個合適的水塘產卵,供孵化的蝌蚪生活,當公蟾蜍找到合適的水體後就開始鳴叫,雌性被其鳴叫聲吸引前往,群體開始移動,而蟾蜍及青蛙大都在夜間交配,越過馬路時很容易被車輛壓死。

雨後是蟾蜍配對繁衍的時機。高維奇/攝

蟾蜍可以在較乾燥的陸地生活,對環境的適應力強,主要棲身於闊葉林、河邊草叢及農林地,平常不容易被發現,下雨後路上出現許多被壓扁的蟾蜍屍體,路過的小學生覺得訝異,問家長那是什麼?大都不清楚,有人說是青蛙,知道蟾蜍的人並不多。

蟾蜍在交配期穿越道路被壓死。高維奇/攝

路上的蟾蜍屍體任由車輛反覆輾壓,風吹日曬也沒人理會清除,連最饞嘴的八哥也不想吃牠們的肉,研判是蟾蜍屍體有毒。蟾蜍耳後有毒腺,分泌毒性分泌物,除藥用所需外,人類捕食蟾蜍並不多。蟾蜍被壓扁後,毒性分泌物可能擴及全屍體讓野鳥不敢食用。

死在路上的蟾蜍沒人理會,任由風吹日曬。高維奇/攝

蟾蜍皮膚粗糙有許多小疙瘩,外觀不雅,甚至有點怪異可怕,難怪被譏諷「癩蝦蟆想吃天鵝肉」,其實與青蛙都是捕蟲高手,對農林業都有益,死在路上沒人理,也太可悲了。

1933台灣年由東南亞引進蝸牛推廣飼養,原想補充人民蛋白質營養,當年人工飼養的蝸牛逃竄繁衍迄今。蝸牛俗稱「露螺」,原產於非洲,是台灣目前體型最大的陸蝸。蝸牛雌雄同體,異體交配,彼此都可以產上百顆卵,每年四次,繁殖效率驚人,才能在農藥使用氾濫,棲地被嚴重破壞下的環境下生存繁衍。

下雨環境過於潮濕,蝸牛會往乾燥處移動,在道路上覓食、交配,很容易被車子壓死。高維奇/攝

原產於非洲的蝸牛很耐旱,不下雨的乾季,蝸牛會縮進殼裡,以薄膜封住殼口,此狀態可維持數星期度過乾旱,下雨時後蝸牛紛紛出來覓食、交配,如持續下雨環境過度潮濕,蝸牛會往乾燥處爬行,其速度緩慢,很容易在馬路上被壓碎,牠們的肉倒是有野鳥食用。

被自行車壓扁的蝸牛。高維奇/攝

蟾蜍被人類捕食非常少,很多肉食性動物對牠也沒興趣,有野狗咬著蟾蜍馬上吐出來,因此農業時代的蟾蜍很少意外傷亡;蝸牛倒早年是農村的補充性肉類,農民撿拾將殼打破取肉用柴火灰燼、明礬洗掉黏液炒來食用,也可以餵禽畜,是很好的飼料,最大的意外傷亡是人類拾食,而今撿拾蝸牛食用極少,天敵也不多,因此車禍可能是蟾蜍和蝸牛目前最常見的意外傷亡。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