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鵲擾民 動保處:暫忍耐換優質生態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每年4到8月是台灣藍鵲繁殖的季節,美麗的身影穿梭在公園綠樹間,為都市的水泥叢林增添不少生氣,然而,育雛中的台灣藍鵲有強烈的護巢本能,當路人經過牠們的領域,就有可能會遭到飛撲、拍擊,對此,台北市動保處表示,盼民眾以短暫的忍耐換取無價優質的生態環境,共同營造友善動物的生態環境。
臺灣藍鵲又稱長尾山娘,個性兇悍,屬於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北市動保處表示,隨著近年台北市環境綠化有成,色彩鮮豔美麗的台灣藍鵲也逐漸成為公園裡常見的貴客,每年4到8月是牠們繁殖的季節,公園裡的樹木如馬拉巴栗、黑板樹、欖仁樹、印度橡膠樹等,都可能被牠們欽點成為繁殖育雛的築巢處所。
在繁殖期間,台灣藍鵲同家族的成鳥會共同照顧雛鳥,待雛鳥孵化3至4週後,羽翼豐滿,便能隨父母離巢;但在雛鳥離巢之前,護巢心切的台灣藍鵲,便有可能驅趕行經地盤的路人,路人可能遭到後方飛撲、拍擊頭肩,雖然不致讓人受傷,但也令人頗為困擾,有些民眾甚至會以維護居家安全、維護生活權益為由,要求動保處或當地長將巢移除,甚至想要「以暴制暴」回擊藍鵲本能的追擊行為。
對於台北市內的台灣藍鵲,台北市動保處採取「就地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之原則。台北市動保處表示,當民眾通報藍鵲擾人,動保處並不會派人將巢雛移除,反而會在當地張貼告示請民眾短暫忍耐,只要忍耐一個月左右,藍鵲育雛結束後,自會離開當地,在此之前請民眾儘量避開經過該區域,或是路經時戴帽、撐傘作為防護;台北市動保處同時提醒民眾不要隨意撿拾掉落在地上的雛鳥,藍鵲爸媽自會試圖將雛鳥待回巢中,民眾只要在遠處觀察並通報動保處即可,若鳥爸媽無法順利將雛鳥帶回巢內,動保處也會派人前往處理。
若民眾在台灣藍鵲繁殖期間強制將巢雛移除,或是干擾、防礙牠們的生活,將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最高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金;如果因而造成保育類野生動物死亡者,將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
野生動物生活大不易,要在高度開發的台北市中求生存是難上加難,台北市動保處指出,都市綠化讓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與食物來源增加,也使台灣藍鵲等野生動物與民眾生活環境重疊的範圍擴大,彼此間的衝突難免變多,盼民眾珍惜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機會,短暫忍耐換取優質的生態,共同營造友善動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