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保育工作 台北赤蛙數量穩定成長
記者 姚崇仁/報導
位在桃園市楊梅區的「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全台面積最小的保護區,也是第二級保育類動物台北赤蛙的重要棲息地,過去曾記錄到上百隻,但因為氣候變化加上農藥使用等因素,數量驟減至個位數,桃園市政府近幾年加強保育台北赤蛙後,數量已逐漸穩定成長。
桃園市農業局表示,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原本是自來水公司所有的戰備池,又稱731號池,由於隱密偏僻,動植物種類相當豐富,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保育組人員在91年時首次發現到保育類台北赤蛙的蹤跡,94年時更是記錄到187隻,為了維護生態環境,100年被農委會公告列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桃園市政府也在101年3月公告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區,同時也成為全台面積最小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不過農業局指出,由於氣候變化、農藥濫用、外來種影響、水生植物減少等原因,台北樹蛙的數量一度銳減至個位數,市府從3年前開始加強管理與棲地營造計畫,除了委託台灣濕地學會進行生態調查,還補植了水生植物、打造適合台北赤蛙生長的人工浮島,同時也移除斑腿樹蛙、斑鯉、螯蝦等外來物種,在前(105)年記錄到15隻,去年更是增加到17隻,甚至還觀察到不少母蛙與幼蛙,未來數量可望穩定增加,另外保護區內還發現到長腳赤蛙、虎皮蛙等兩棲類動物,以及柴棺龜、白腹秧、雨傘節等保育類動物。

台北赤蛙身長只有2到4公分,很少人會注意到,主要特徵為金黃綠色或綠色的背部,體側有黑白相間線條,而在台灣西部過去屬於常見的蛙類,但現在分佈地點只剩下三芝、楊梅、官田及內埔,且數量都很稀少,除了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積極復育台北赤蛙之外,台北市立動物園在去年也和新北農業局合作實施復育計畫,共同為珍貴稀少的台北赤蛙打造一條復育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