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紀錄片影展 動物議題躍上大銀幕

記者 陳璽安/報導

跨越文化、穿越時空,老電影的影音令人著迷。公共電視、國家電影中心以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攜手合作,邀請14位導演使用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的檔案影像,全新創作「時光台灣」紀錄短片,主題豐富,其中也包括《大象會跳舞》與《剪刀找貓》等關注動物議題的紀錄短片

「時光台灣」紀錄短片《大象會跳舞》劇照。公共電視/提供

「時光台灣」由14位導演分別執導的13集紀錄短片所組成,這14位導演背景迥異,風格各具特色,他們根據各自的生命歷程,從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的檔案影像中找尋共鳴的片段,從不同角度切入、層層堆疊呈現「時光台灣」

「很多人拍過動物,但拍的動物都不像動物。」由黃庭輔所執導《大象會跳舞》是「時光台灣」的紀錄短片之一,這也是他首次以動物為主題的創作。黃庭輔表示,曾在參與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的過程中看過動物表演的紀錄影片,令他印象深刻,也因此興起這次拍攝的念頭。

《大象會跳舞》中,1950年代圓山動物園的動物表演與2017年的動物園相互對話,黑白與彩色交織,穿越半世紀的時空。為了拍攝這部片,黃庭輔在台灣各大動物園蹲點了3個月,深入觀察動物園的動物以及來訪的遊客,他指出,許多來到動物園的遊客看動物只是走馬看花,甚至是看各式動物雕塑而已,並表示自己在這次拍攝前去了很多次動物園,也是在這次拍攝才開始認真觀察每個動物,希望用動物的觀點來呈現這部紀錄片

「時光台灣」紀錄短片《剪刀找貓》劇照。公共電視/提供

許多人有走失寵物的經驗,《剪刀找貓》這部片或許能引起你的共鳴。這部紀錄短片由侯季然所執導,這部片源起於他自身的經歷,拍片的過程也是他自身找貓的過程,也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檢視了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以及這個家庭的歷史。

「人之間的關係常常都是由不期而遇開始,最後也是在不告而別中結束。」侯季然表示,自家養了將近8年的貓,在一年前某個晚上出了門,就不曾不再回來了。找貓成為他在過去這一年最關心的事,至今「剪刀找貓法」的剪刀與碗都還擺在家裡的廚具上。

但這部片也不僅於找貓而已,在拍片的同時,侯季然透過其它家庭成員所拍攝的黑貓影像中,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人,甚至追溯到自身出生前,用老影像勾勒了侯家的家庭史。因此這部片除了找尋,也思考別離,亦咀嚼了生命的過程

「時光台灣」紀錄短片《剪刀找貓》劇照。公共電視/提供

除了這2部關注動物的紀錄片,「時光台灣」還有與上一輩對話的《時光中》、《與引商阿姨對話》、《32公里 ~ 六十年》、《螢火》、《不曾消失的台灣省》、《虎父的妞妞未而立》,還有關注藝術與生命議題的《太陽雨》與《默默行》,也有審思自己與大環境關係的《恍惚與凝視的練習》、《一中》以及用kuso方式關注空污議題《最後的影像化石》。

「時光台灣」將在5月4日至5月13日間,於TIDF世界首映,也自今(17)日起於「公視+」平台推出系列影展,詳細資訊請見影展官網公視「時光台灣」官方粉絲專頁

導演們根據各自的生命歷程,從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的檔案影像中找尋共鳴的片段,從不同角度切入、層層堆疊呈現「時光台灣」。公共電視/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