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在沙巴是觀光財
記者高維奇/報導
同樣是獼猴,台灣在因族群過大而衍生「猴害」,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相對於馬來西亞沙巴洲的獼猴,仍保持野生狀態,雖不若長鼻猴稀有神秘,在樹梢偶而現蹤仍引發遊客一陣歡呼。
長鼻猴是馬來西亞婆羅洲特有種,觀光客搭乘小艇在船長引領下穿梭林間樹梢搜尋,長鼻猴會隱身於繁密樹葉間背對著人,遊客很難正面目睹,若隱若現反而強化其神秘性。馬國觀光單位大量印製長鼻猴海報廣泛張貼在遊覽車上,是沙巴之旅必訪的行程,許多文創商品也以長鼻猴為主題,無緣目睹長鼻猴真面目的遊客,就會購買明信片、填充玩具等商品彌補缺憾,反而創造更多商機。
沙巴沿海紅樹林區長鼻猴與獼猴共存,觀光客拿出望遠鏡搜尋長鼻猴時,高喊:「看到了!」眾人目光隨之移動,出現的卻是獼猴,仍不減歡呼,因為長鼻猴不容易看到,看到獼猴依然興奮。當地的野生獼猴沒有人為餵養,必須攀越樹林覓食,充分展現靈活的野性美,與台灣餵養區的獼猴飯來張口,體態臃腫的形象大不同。
在此同時,台灣因獮猴量增加且長期侵擾農民、攻擊行人等,據4月9日聯合報媒體報導,台灣獮猴擬從保育類動物除名,降為一般類,林務局說,最快6月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後就能確認。
台灣獼猴可以方便採食農民栽種的蔬果農作物,加上人為飼養而大量繁殖,行徑越來越大膽,常動手向民眾搶食物,甚至抓傷人,還侵入農舍傷害雞鴨,農民苦不堪言,農作物損失驚人,有果農因為猴害太嚴重而長期休耕,農民怨聲載道,欲除之而後快,除幾處餵養據點外,台灣獮猴幾乎沒有觀光價值。
而馬來西亞政府觀光單位嚴禁當地居民與遊客餵養長鼻猴、獮猴,僅食用婆羅洲當地原生植物的樹葉、種子,仍保有原有習性,族群繁衍正常。而沙巴地廣人稀,多數土地沒有開發保持原始狀態,猴子難以採食農作物,不像台灣的土地高密度開發,山坡地滿是果園,成了獮猴取之不盡的糧倉。
從保育類除名後,「人猴大戰」是否更激烈,仍有待觀察,不過依台灣農民的個性,殺猴的機率不高,未來防猴的方法會更多元化。屏東滿洲鄉農民不堪獮猴侵擾,農損求償無門,鄉公所宣布自力救濟組農園守護隊,將以合法獵槍「嚇擊」驅散猴群,林務局最近則推出獮猴防治手冊,希望能幫助無助的農民合法有效驅猴、防猴。
同樣是獮猴,在馬來西亞沙巴的的景觀點觀光財,在台灣卻是農民的公敵,也差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