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水灌入小屁股 狗狗貓貓不瀉了
特約編譯 小陸/譯寫
你一定聽過狗改不了吃屎,但你知道大便可以治病嗎?《中央社》去年12月底報導,國內1名5歲男童誤食強鹼導致食道灼傷、胃部損傷,治療後又不幸感染抗藥性極強的困難梭狀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簡稱困梭菌),最後是移植11 歲哥哥的新鮮糞便才得以痊癒。
糞便移植的全名為「糞便微生物叢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FMT),是將內含健康者腸道菌叢的糞便灌入病患腸道,以好菌趕走壞菌的治療法。由於成效斐然,2018年1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更與美國胃腸病學協會(AGA)展開史上最大的糞便移植研究,預計召募4,000名接受糞便移植的患者,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
寵物的糞便移植雖不如人類這般發展蓬勃,卻也行之有年。2016年3月22日,美國佛羅里達州《雷登頓先驅報》就介紹了東南導盲犬(Southeastern Guide Dogs)的資深獸醫師凱文・康拉德(Kevin Conrad)以糞便移植治療幼犬腹瀉,其成功率高達93%。
腹瀉在狗兒來說是很常見的問題,尤其是那些群體飼養的犬舍幼犬。改善狗兒的腸道環境往往既費時又花錢,具即效性的抗生素通常是第1道防線,但有可能造成「殺光腸道內的好菌,卻留下了壞菌」這種本末倒置的結果。
東南導盲犬的獸醫團隊每年要看250隻狗兒,其中許多是腹瀉慣犯,每次都得花數天、數週,甚至更久的時間在投藥或改善腸道環境上。康拉德認為他們需要更簡單有效的療程,而將目光投向糞便移植。
人類的糞便移植必須進行大腸內視鏡等檢查,既昂貴又複雜,康拉德發現狗兒可以不用那麼麻煩。他先冷凍捐糞犬的糞便樣本,培養確保內含適合的細菌後,以無菌生理食鹽水將樣本液化成糞水,再用餵食管與注射器注入患犬肛門。短短30秒的糞便移植療程結束後,幾乎一個晚上就能見效!
這個方法的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取得「對腸道環境有益的細菌」。光是調查腹瀉犬,無法得知什麼才是好菌。康拉德於是找上那些「就算亂吃垃圾也從未發生消化問題的狗兒」,以牠們的糞便進行培養;因為天生就不會拉肚子的狗兒,腸道肯定有適合的好菌。
有趣的是,康拉德發現經常腹瀉的同窩幼犬,媽媽的腸道菌叢亦很糟糕。他們在該母犬懷孕期間進行糞便移植後,母犬生下的新幼犬就沒有任何腹瀉問題了;換句話說,他們將糞便移植從治療推至預防的層次,接下來就要看看這能否讓狗兒終生不鬧肚子!
除了一般腸胃問題,2018年2月,巴西隆德里納州立大學則發現糞便移植能夠更迅速地解除細小病毒患犬的腹瀉症狀。研究團隊找來66隻感染犬細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的幼犬,將之分為2組:1組採標準療程,另1組除了標準療程,並在住院6~12小時內進行無麻醉糞便移植。
兩組療程均有幼犬死亡,標準組的死亡率為36.4%,標準+糞便移植組的死亡率為21.2%,糞便移植似乎並非萬靈丹;但值得注意的是,倖存犬中,相較於標準組則僅4.8%在住院48小時內解除腹瀉症狀,標準+糞便移植組竟高達61.5%。此外,幼犬需要的移植次數最多為3次,平均為1.82次,且無任何移植處置引發之臨床異常,研究團隊認為糞便移植是安全的。
那些讓獸醫師和飼主束手無策的慢性腹瀉,糞便移植也可能帶來一線生機。2017年9月,《以色列獸醫學雜誌》刊登該國首宗貓咪的糞便移植案例。10歲的阿比西尼亞母貓長期苦於慢性腹瀉,體重僅剩2.9公斤,生檢確診為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患貓做過各種投藥治療,也試過各種特殊飲食及益生菌等保健品,仍反覆出現血便、黏液便。飼主憂心貓咪生活品質,一度考慮安樂死,最後決定賭一把,嘗試糞便移植療法。
捐糞貓是3歲的短毛米克斯母貓,沒有腸胃病史,且僅在6個月大結紮時投予過抗生素。捐糞貓輕度鎮靜後,從直腸採取5公克的糞便,以無菌生理食鹽水稀釋成30毫升的糞水;受糞貓則在全身麻醉後,先清除橫結腸內摻雜血液的糞便,再緩緩注入糞水。
移植48小時後,血便消失。出院第4天,患貓排出這1年來首次的固體糞便;然而,移植5週後,又出現零星血便或黏液便,於是進行了第2次移植。此後,患貓未再接受藥物治療,僅餵食低敏糧,但直到11個月後的追蹤檢查,排便均維持正常。
2017年4月,犬貓疫苗專家珍・德茲博士(Jean Dodds)在其部落格指出,糞便移植在整體獸醫學已行之有年,但因缺乏臨床試驗或先驅性研究,一直被視為逸文軼事;話雖如此,逸文軼事本身並沒有錯,因為它們可以激發醫學界進行臨床試驗,給我們更加具體和明確的答案,並將我們導向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