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的溪河整治 會讓魚蝦回不了家
記者 陳璽安/報導
我們眼裡「乾淨整齊」的溪河,對魚蝦來說,竟可能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指出,溪河整治可能對生態造成重大影響,有些溪河被造成不自然的高低落差,有些溪河在整治過變得後缺乏變化,這些改變對溪河的生態來說都是破壞性的劇變。
階梯狀的河床 切斷了魚蝦回家的路
日前,人禾基金會分享了一支影片,在一座取水堰旁,一隻隻魚試著往上跳,想要回到適合生活的河段:
人禾基金會指出,人類為了取水或是穩定河道難免會改變河流的樣貌,但像影片中這種階梯狀的構造,等於切斷了魚蝦回家的路。人禾基金會方韻如指出,台灣溪流中的純淡水魚約有70至80種,在河海間移動、有洄游特性的魚類則有100多種,洄游性魚類會被階梯狀河床阻礙而無法回到適合的繁殖地,純淡水魚也可能被溪流沖到下游,而回不了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牠們都是這種階梯狀河床的受害者。
除了讓魚蝦回不了家,階梯狀的河床也可能讓溪河在乾季出現「斷流」,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在上游與下游皆有水量的情況下,溪河中段卻乾了,這種「斷流」便是因河床被驟然改變坡度所造成的。方韻如指出,在自然狀態下,溪河在枯水期也會有涓涓細流,但整治後的河床底質不如自然狀態下密實,水會滲到石縫間,循著原本的坡度往下流動,成為「伏流」,表面便成了無水的枯溪,直接剝奪魚蝦生存的空間。
不可小覷的石頭們
階梯狀的河床會影響生態,但其實太過平整的河床也對溪河生態有負面影響,有些工程號稱使用生態工法,卻將河床裡的石頭拿去砌石護岸,改變了溪河底質,這些都對生態有著大小不一的影響。
石頭在溪河裡的用處多多,方韻如指出,正常的溪河中,石頭上會有細藻,底食性生物的食物,牠們也是溪河食物鍊的底層消費者,提供其它魚蝦食物來源,當石頭被拿去護岸,底食性生物減少,生態自然受到影響。其次,大小不一的石頭讓不同體型的水中生物各自有躲藏的空間,包括各類魚蝦與螃蟹等等,牠們組成複雜嚴密的自然食物鍊,一旦石頭被拿去護岸,或是留下的石頭缺乏大小變化,等於剝奪了不同體型生物的生活空間,溪河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就被破壞了。
石頭的第三個用處在於製造出豐富的水花,水花可不只是美觀而已,製造水花的過程同時是水體與空氣交換氧氣的過程,水體氧氣含量提升,溪裡的各式藻類、細菌與微生物才得以生存,方韻如指出,這些藻類、細菌與微生物也是天然的汙水處理場,維持溪河水質的清潔,當缺少石頭激起水花,藻類、細菌與微生物減少,對溪河水質的影響不言而喻。
缺乏多樣性往往是溪河整治的致命傷,在大自然的世界,上游、中游與下游各自有它們的樣貌,水中的環境與溪河邊的動植物共同組成複雜的生態網,偏偏大多時候,人類為了用水或其它需求改變溪河的樣貌,卻沒辦法顧及溪河與週邊豐富的生態系。方韻如指出,當民眾發現附近的工程改變了溪河的樣貌,例如石頭變少了、溪河變得單調、平整,甚至是出現斷流,或是像影片那樣水中生物移動困難,這些現象都表示溪河經過單一目標的整治,可能已經影響到原本的環境運作。
若要改善這種現象,民眾可參與工程單位舉辦的公聽會或說明會來反映,或是透過1999市民專線、市長信箱等方式,讓地方首長或是工程主管機關重視這個議題,希望人類在利用溪河的同時,仍能留給魚蝦一條回家的路。
更多溪河相關資訊,可參考「來去溪邊走一走」互動式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