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鷹白天睡覺 常被當病鳥送交
記者高維奇/報導
除了反映夜鷹夜間鳴叫太吵擾人睡眠,近期民眾拾獲「受傷」夜鷹送交動保處或野鳥保護團體也不少,以雛鳥居多,為什麼夜鷹那麼容易受傷?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郭東輝說,送交的夜鷹絕大多數沒有受傷,因為夜鷹白天睡覺閉眼靜止不動,民眾不了解習性以為受傷生病就捕捉送交。
都市路燈普照光明,引來趨光的蚊蟲,也讓原本棲息在野外河床的夜鷹,近幾年逐漸移到市區,除此外,棲地被破壞,壓縮生活空間,也加速夜鷹以都市為家,選擇在寬闊的沙地上或透天厝的頂樓陽台築巢,在天色漸昏開始活動,因喙短寬闊,有利於空中邊飛邊撈捕食蚊蟲,原本是傳統觀念中的「益鳥」,卻因夜間鳴叫求偶鳴聲嘹亮,常遭民眾反映夜鷹太吵擾人清夢,尤其習慣性失眠的老人更是怨聲不斷。
夜鷹屬於夜行性中型鳥禽,頭大,頸、腳短,翼、尾皆長,全身羽色似枯葉,呈暗褐色,保護色極佳,即使在人工環境也不易被發現,若有外敵靠近,成鳥會做出張嘴威嚇的模樣,1861年在台南市首次被發現,是台灣普遍的留鳥。夜鷹近年來引發關注並非外型,而是鳴叫吵人被媒體報導打開知名度,由於晝伏夜出,真正看過夜鷹的民眾非常少,送交動保處或野鳥學會的民眾,絕大多數不知是什麼鳥,對其習性也不了解,才會把閉眼睡覺的夜鷹當成病鳥送交。
郭東輝說,他們會盡量將沒有受傷的夜鷹送到原處,有明顯受傷生病者,送到台南市慈愛動物醫院總院免費治療後再野放。
台南市動保處2月22日接獲一所國中的老師送交一隻夜鷹成鳥,是學生在校園發現而輕易捕獲,老師們都不知道那是什麼鳥。動保處的獸醫師發現該隻夜鷹並沒有明顯傷病症狀,原本要送到郊外野放,但在拍照存檔時發現有一顆眼睛無法睜開,仍送到慈愛動物醫院處理。
很多屋主難得到自家頂樓陽台,無意中被夜鷹築巢育雛,偶爾上陽台,赫然發現不知名的野鳥,不管有沒有受傷,都會想辦法送交。
動保處獸醫師說,去年接獲送交的夜鷹以未受傷的雛鳥居多,這種情形和送交未離乳幼貓一樣,民眾以為幼貓失去母貓無法存活,就急著送交,事實上是母貓暫時離窩找食物吃,回來卻發現小孩不見了。未離乳的幼貓必須人工餵養,野鳥學會的志工也常要餵養夜鷹雛鳥。
除了包容,目前並沒有什麼方法讓夜鷹求偶期的叫聲消失,保育人士希望民眾想想夜鷹的好,牠以空中飛蟲蛾類和其他飛行的小昆蟲為食,能有效控制昆蟲密度、數量,維持生態平衡,希望民眾可以在夜鷹繁殖期包容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