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代褐色菜鴨 會生蛋卻吃很省
記者高維奇/報導
「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實務上是不可能的,在育種科技進步下,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可以讓「要鴨子生蛋,又要鴨子吃得少」,有效減低鴨農成本。
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9年前開始推廣高產量的蛋鴨「褐色菜鴨」,經不斷選育後,日前公布「會生蛋,卻吃很省」的第6代褐色菜鴨,預計今年中可以對外推廣,減少鴨農的成本開銷。
褐色菜鴨在中國很早即行馴化,分布在華南各省,早年自華南移居台灣的先民即將此鴨帶入,在東南亞國家也常見。其體型小卻很會生蛋,其主要用途供做蛋鴨,早年台灣農村鴨農口中的「養鴨母」即褐色菜鴨。公鴨肉用效益低又不會生蛋,因此褐色菜鴨以母鴨為主角,全身淡褐色,頭項部羽毛不呈暗綠色,腳橙黃,目前台灣現有的褐色菜鴨則以屏東種為主。
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助理研究員張怡穎指出,褐色菜鴨是台灣優良的蛋鴨品種,體型小、蛋體大且蛋殼堅固,是加工製作皮蛋、鹹蛋的主要來源。
為因應全球飼料成本日益高漲,宜蘭分所從2009年起,以高產蛋的褐色菜鴨畜試一號為種原進行研究,檢定採食量、34至37週試驗期體重變化、試驗期產蛋總重,計算殘差飼料採食量育種價並選留種鴨,以改進鴨隻飼料利用效率。
到目前此品系已完成6代選拔,從第6代性能資料來看,褐色菜鴨高飼效品系在40週齡蛋殼強度、蛋重及52週齡產蛋數與對照的褐色菜鴨畜試一號不相上下,而試驗期平均每日採食量則少了13克,以飼養3萬隻的蛋鴨場來說,每日將可省下5000元的飼料支出,一年下來累計節省的成本十分可觀。
宜蘭分所日前在新化畜產試驗所公開此研究成果,張怡穎指出,在研究期間曾由鴨農田間飼養新褐色菜鴨,鴨農反應很好,此成果預計年中可以公開推出。
畜產試驗所長黃振芳表示,新的褐色菜鴨在平均蛋產量及養殖管理上,都與之前品種差不多,卻可有效節省飼料錢,減輕鴨農負擔,值得推廣。
褐色菜鴨生的蛋有青殼與白殼,其營養價值沒有差別,且蛋殼顏色與產蛋性能間並無直接的關係存在,因此一般鴨農並未在意白殼蛋或青殼蛋的問題,唯近年來民間對青殼蛋有特殊的偏好,為因應市場需求,宜蘭分所選育有青殼蛋品系,提供生產青殼鴨蛋之母鴨,以滿足特殊之市場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