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濕地日 台灣濕地危機四伏
記者 陳璽安/報導
今天是世界濕地日,內政部營建署特別舉行了攝影比賽,讓民眾感受台灣的濕地之美以及濕地的重要性。但您是否知道,那些攝影鏡頭下的濕地美景,正面臨什麼危機呢?
世界濕地日是為了紀念1971年2月2日世界各國簽署的〈濕地公約〉(Wetland Convention),這份濕地公約全名為〈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英文:Convention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s),顧名思義,其宗旨是以國家與國際合作的力量來維護濕地,特別是那些被水鳥作為棲地的濕地。由於這份公約是在伊朗拉姆薩所簽訂的,因此又被稱為〈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
2016年的國際濕地大會,內政部簽署了〈台北國際濕地宣言〉,同意積極推動《濕地保育法》,維持濕地零淨損失及零退化,並認同「任何在濕地進行的公共建設,應遵循《拉姆薩公約》,若有物種種群1%棲息在此濕地,該建設應迴避衝擊生態系統或濕地破碎化」,但台灣的濕地卻面臨了各種開發危機,或是不受重視、將被降級甚至除名,無法獲得妥善的經營管理,因此,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高雄市野鳥學會便在濕地日前幾日,召開「綠色環島計畫濕地日記者會」,盤點台灣濕地面臨的問題。
在北台灣,桃園藻礁正與天然氣廠拉鋸戰,而桃園埤塘濕地也因光電板開發業者偷跑而岌岌可危。根據觀新藻礁保護區網站(https://algal-reef.tycg.gov.tw/),藻礁地形的生態系十分獨特,環節動物種類少,但藻類、刺胞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與棘皮動物等生物的多樣性較高,以觀新藻礁為例,其動物密度為高美濕地的5倍,香山濕地的8倍,然而,東海大學教授林惠真指出,這樣珍貴的生態環境,卻因大園及桃園工業區的污染,長度從原本27公里,縮為7公里。
在南台灣,高雄茄萣濕地面對的是爭議開發案一再闖關,環團指出,茄萣濕地是黑面琵鷺重要的度冬地,並具備國家級甚至是國際級濕地的條件,卻因為部分人士盲目追求「經濟發展」,不僅遲遲其重要性未被重視,也三分兩次面臨開路、濕地破碎化的危機。所幸,上(1)月22日,營建署召開「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再評定」案第2次專案小組會議,部分濕地小組委員認為應讓茄萣濕地往國家級方向努力,暫時擋出開發案叩關的壓力。
但同樣在高雄、同樣是黑面琵鷺度冬地的永安濕地,就沒那麼幸運了,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指出,永安濕地經過再評定後,被削減了3分之2的面積,並且被評為地方級濕地,讓環團擔憂將影響黑面琵鷺的續存。
在東台灣,知本濕地作為東海岸唯一濕地與草原共構的自然濕地,恐被作為興建太陽能光電廠之用地。荒野保護協會組長蘇雅婷指出,知本濕地是台灣唯數不多的火刺木原生地,極具生態價值,歷來記錄鳥種高達185種,其中還有42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鳥類,包含黃鸝、草鴞、游準、東方白鸛與黑面琵鷺等一級瀕危鳥賴,除了鳥類,亦有鎖鍊蛇等保育蛇類,然而,台東縣政府竟然知本溪河口161公頃的土地出租興建太陽能光電廠,成為全國最大光電開發案,卻未經環評。
除了各別濕地遇到的危機,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指出,台灣濕地共同面臨不當開發以及管理不力兩大問題,其呼籲政府落實濕地法,暫緩有疑慮的開發,並且審慎評估對於濕地之利用,勿為了錯誤的政治選擇,對台灣環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