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垃圾! 母海龜被迫垃圾灘上產卵

特約記者CY/報導

減塑政策上路將滿一月,對這突如其來的不便,你也有過埋怨嗎?人為垃圾對自然的危害,遠比我們能想像的更多。鯨屍胃中的垃圾、海龜鼻孔拉出塑膠吸管、母海龜在充滿塑膠垃圾的沙灘上產卵、垃圾堆中的小海龜屍體,這些景象無不在透露一個訊息:無論是垃圾分類或不隨手亂丟,都比不上真正的源頭減量。

母綠蠵龜在鋪滿寶特瓶、塑膠瓶、鞋底等人造垃圾的沙灘上產卵。 劉烘昌/提供

澳洲聖誕島以獨特、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聞名,全島有近七成面積為國家公園保護區,但生態學者劉烘昌在澳洲聖誕島格烈達海灘(Greta Beach),意外拍下一隻綠蠵龜媽媽在充滿鞋墊、塑膠瓶罐的「垃圾沙灘」上艱難產卵的影片,事實上,不只海龜媽媽產卵不易,從其餘照片中更可看出,小海龜一出生就被迫成為障礙賽選手,無法翻越大量垃圾抵達大海,就得死在岸上。

這些垃圾是哪來的?聖誕島全島人口僅2000餘人,格烈達海灘上的這些瓶罐、拖鞋、保麗龍碎屑、瓦斯鋼瓶、針筒,明顯是跟著海流一路從印尼飄到聖誕島的海漂垃圾。

圖下方就是一隻回不了大海的小海龜。 劉烘昌/提供

劉烘昌說,在自然的情況下,海裡本就存在植物或動物等漂流物,因為風向和地形的緣故,這些漂流物會大量堆積在格烈達海灘,有機的漂流物是陸蟹的食物,成了聖誕島陸蟹生態豐富的原因之一。然而,海流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垃圾,垃圾和漂流木鋪滿格烈達海灘的高潮線上的沙灘,和海龜的產卵區域完全重疊。

上了岸,海龜的行動是很笨重的,障礙物多、適合產卵的點就更少了,劉烘昌觀察到,格烈達島的海龜可能要挖兩三個點,甚至是五個點,才能挖好適合生蛋的洞,在空間、時間的雙重壓力下,有海龜媽媽因此在不合適的地點產卵,也有海龜媽媽們可能被迫選上同個點,故事的結局很令人失望,「那隻母海龜挖洞時,不小心把前一窩蛋全部甩出來,就沒有機會孵化了」。

格烈達海灘高潮線以上找不到一塊乾淨、能讓海龜媽媽好好產卵的地方。 劉烘昌提供

劉烘昌是一位陸蟹研究學者,沙蟹、軍艦鳥都是小海龜的天敵,但劉烘昌卻因格烈達海灘的惡劣環境,意外和海龜結了緣分,成了海龜守護者。拍攝影片的隔天,他回到格烈達海灘清理垃圾,光是當天,就有近百隻剛孵化的小海龜順利返回大海。

劉烘昌表示,小海龜和沙蟹體型落差沒有非常懸殊,沙灘上如果沒有太多塑膠垃圾,小海龜即使遇到沙蟹,也有體力掙扎脫身,「但格烈達海灘上塑膠垃圾太多,孵化的小海龜很難順利翻越沙灘上的塑膠罐,牠們在反覆摔下的過程中會耗費大量體力這時如果再遇到天敵攻擊,可能就會被吃掉」。

清理過的沙灘讓海龜能快速回到大海,降低被天敵攻擊的機會。 劉烘昌/提供

對自然萬物的愛惜之心人人有之,雜亂的海灘和海龜媽媽受難的景象透過劉烘昌的鏡頭,很快地在網路上發酵,把自發組織淨灘的聖誕島居民帶到了格烈達海灘。但單靠在地居民自發維護是不夠的,垃圾進入海洋系統,所能影響的範圍非常大,日本311大海嘯後,部分垃圾甚至能橫越太平洋到達美國西岸。

台灣也是一樣,劉烘昌解釋,圾圾掩埋場作為鄰避設施,通常都設在海岸邊,「花蓮的垃圾掩埋場就在七星潭南邊,這幾年,海浪已經侵蝕到垃圾了,這些垃圾就會隨著海流被帶出去」,日本琉球群島、西表島就有台灣漂過去的垃圾。

「垃圾沙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維護海洋環境不會只是當地居民或遊客的責任,當我們看著國外的海洋動物救援影片,是否真能理解,那些致命的塑膠垃圾也是我們日復一日製造出來的?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