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地遭破壞 大杓鷸數量銳減
記者 姚崇仁/報導
嘉義縣野鳥學會日前接獲民眾通報,在鰲鼓濕地有一隻受傷的野鳥,在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到達現場後,發現是一隻保育類大杓鷸,牠的右邊翅膀斷裂,目前正在動物醫院進行治療,而陳建樺說,很慶幸這次能夠成功救回受傷的大杓鷸,但近年來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大杓鷸的數量大幅減少,才是大家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嘉義縣鳥學會接獲通報後立刻出動人力前往救援,由於這隻大杓鷸翅膀受傷,無法飛行,因此捕捉行動還算順利,目前已將受傷的大杓鷸送至附近的動物醫院進行治療,院方表示,受傷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外力的撞擊,然而大多數翅膀斷掉的野鳥要恢復原本飛行的狀態相當不容易,但會盡可能的幫助這隻大杓鷸,希望可以康復並且成功進行野放。
陳建樺表示,大杓鷸的棲息地在大肚溪口附近,但隨著大肚溪環境品質的惡化,河口淤積嚴重、風力發電機組開發、西濱快速道路開發等等干擾因素,大杓鷸數量逐年遞減至剩下不到800隻。由於大杓鷸的族群數量和棲地都快速縮減中,已經被公告為第三級的保育類物種,國際上也將大杓鷸列入受到人類脅迫的名單之中。
大杓鷸是鷸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主要是以海岸泥灘的底棲生物貝類、蟹類為主,牠最明顯的特徵是有著長長彎彎的嘴喙,成鳥的嘴喙長度約有18公分以上,可以伸到泥灘地中搜尋捕獲可吃的食物,就算大部分的螃蟹都躲在泥灘裡不出來活動,大杓鷸也可以輕鬆捕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