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北連手復育台北赤蛙 啟動野放試驗

特約記者 雨林/報導

為了復育「台北赤蛙」,台北市立動物園與新北市農業局自104年起,共同推動「雙北合作-台北赤蛙復育與棲地營造」計畫,以人工照養方式繁殖壯大台北赤蛙圈養族群數量,同時進行野外棲地營造等復育工作,經過2年多的努力,目前圈養族群數量已趨穩定,將於本(11)月26日進行野放試驗,並持續追蹤觀察,打開「台北赤蛙」的復育之路。

台北赤蛙野放試驗活動,邀民眾參與。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赤蛙」體型嬌小、外型迷人,成年雄蛙體長約3公分、雌蛙約4公分,過去曾經在台灣西部許多地方有觀察紀錄,牠們會利用平地及淺山區的水田、草澤及埤塘等區域繁殖。由於受到環境開發、土地利用、農藥污染等多重影響,「台北赤蛙」野生族群數量快速萎縮,僅剩下零星小族群分布在新北市的三芝、石門;桃園市的楊梅、龍潭;台南市的官田以及屏東縣的內埔等地。

台北赤蛙是一種個頭嬌小迷人的青蛙。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為拯救瀕危的台北赤蛙,台北市立動物園自101年起逐步展開野外族群監測、棲地調查、生活史研究、人工繁殖等保育工作,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已經成功掌握台北赤蛙圈養、繁殖與管理技術。今年度於動物園內人工照養的族群,不論是成熟個體產卵數量,受精卵孵化率、以及幼蛙育成率等面向,都有所提升,為台北赤蛙的野放復育之路開啟新希望。

台北赤蛙的卵。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赤蛙域外保育進行時,必須以其生活史需求與生態結構為藍圖,營造適合的棲地,以提高再引入原棲地或是異地移入的成功率。雙北保育團隊首先以人工照養方式壯大台北赤蛙圈養族群數量,同時進行野外棲地營造等復育工作,期盼能以積極的保育行動,讓台北赤蛙早日重返野外棲地,免除台北赤蛙族群快速滅絕的危機。經過2年多的努力,雙方團隊從個體、族群到生態環境進行相關研究,精進人工照養繁殖技術,目前在動物園內已建立起穩定的圈養族群。然而,人工照養的個體是否能在自然生態系中順利存活,則是野放計畫中的重要考驗。

台北赤蛙的蝌蚪。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因此研究團隊將於26日,在動物園內自然的濕地環境進行野放試驗,將圈養的大約500隻台北赤蛙族群試行放入,並持續針對野放個體在棲地內的活動、分布概況與存活率等,收集相關資訊,以便建立可行的管理模式,作為後續原棲地復育與野放計畫的重要依據。

今年度人工照養的台北赤蛙族群數量都有提升。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在野放試驗啟動這天,動物園規劃了一系列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保育駐站活動,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教育局長曾燦金、動保處長嚴一峰及新北市政府農業局長李玟都將前來參與,共同把人工復育的台北赤蛙,在動物園內開放式的濕地環境裡進行野放試驗,透過研究人員持續的追蹤觀察,來累積更多的實務經驗與科學資訊。期盼在不久的將來,這群珍貴可愛的小生命,能夠憑一己之力,在野外生生不息,順利地繁衍下一代。另外,現場還安排了蛙類保育的駐站活動,以及精彩的行動劇演出,有台北赤蛙的保育成果、DIY彩繪頭套、教導民眾如何對抗外來入侵種,保育原生蛙類,還準備了台灣特色小吃「青蛙下蛋」要和現場的來賓分享,好吃好玩還能挑選精美的文宣品帶回家作紀念。歡迎所有的大小朋友們,一同到動物園水生植物園區,為即將踏上新生命旅程的台北赤蛙們,送上滿滿的祝福!

在野放試驗啟動這天,動物園規劃了一系列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保育駐站活動。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