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仔蛋 台灣早年也食用

記者高維奇/報導

食用時仍可見小鴨的骨骼或羽毛的鴨仔蛋,對國人而言是很不可思議的食物,一般以為鴨仔蛋只有東南亞人食用,其實台灣早年也有,只是沒有像東南亞國家發展成為一道傳統菜餚。

台灣民眾對吃鴨仔蛋都感到不可思議,其實台灣早年也有食用。高維奇/攝

到東南亞國家傳統市場常可以看見有人在吃鴨仔蛋,敲開蛋殼,加入鹽、檸檬等調味,以小湯匙挖來食用,由於蛋已孵了15至18天,食用時可見小鴨的骨骼或羽毛,台灣遊客看都不敢,幾乎沒人敢入境隨俗。台灣引進東南亞國家外勞後,由於鴨仔蛋禁止進口,為了滿足外勞思念家鄉味之苦,有人以孵12天至18天左右的鴨蛋,放進水中煮約16至20分鐘就是MIT鴨仔蛋,也因此有人誤以為只有東南亞國家的人們吃鴨仔蛋。

東南亞國家的人們視鴨仔蛋為平民美食。高維奇/攝

根據文獻記載,鴨仔蛋是中國南方及東南亞菜餚的一種,所早年從福建、廣東移民台灣的先民自然不會忘記鴨仔蛋的滋味。現年91歲住台南市北門區的耆老說,早年生活貧苦,蛋白質嚴重不足,居民常要捕獵野採集補充營養,野生雁鴨蛋相對容易撿拾,也不清楚蛋孵幾天了,帶回家就煮,剝開蛋殼後發現已有鴨仔雛形,吃久也就習慣那味道了。

在柬埔寨的傳統市場,賣鴨仔蛋的攤位很多。高維奇/攝

之所以名為鴨仔蛋,而不是雞仔蛋,是因為野生雁鴨數量多,尤其是無所不在且繁殖力強的綠頭鴨,每年飛往東南亞、台灣的熱帶地區過冬繁殖,常集群活動,營巢於水邊的草叢中及樹洞等地,每窩產7到11枚卵,蛋體也大,孵化期24至27天,期間很容易被人類撿拾食物,煮熟裡面就是尚未破殼的鴨仔。

每年有大批雁鴨到熱帶地區過冬,人類撿拾野鳥蛋以鴨蛋居多。 高維奇/攝

民國40至50年間,台灣鄉間吃鴨仔蛋仍普遍,除了野外撿拾,也因小孩饞嘴,從雞鴨窩偷正在孵的蛋煮來吃,沒想到煮熟後已見胚胎,除了鴨仔蛋也有雞仔蛋。「臭青母也吃了不少雞仔蛋。」耆老說,臭青母是愛吃蛋的蛇,許多雞仔蛋被牠吞了,在體內擠破後再吐出蛋殼。

受精鴨蛋孵12天至18天後胚胎已成形。陳明瑞/提供

民國70年後,台灣人已極少人吃鴨仔蛋,年輕一代對這種食物都感到不可思議,也有外國媒體將皮蛋、鴨仔蛋列為「噁心」食品。根據國語日報網站報導:「新北市天生國小有個越南媽媽想吃鴨仔蛋補身體,孩子看到蛋裡孵育了12天到18天的鴨子胚胎接近成形,感到害怕,斥責媽媽「很野蠻」。小朋友的害怕,其實是對異國文化不了解,因此,六年級教學團隊設計「蛋蛋家族--從鴨仔蛋談文化理解」教案,邀請越南媽媽介紹吃鴨仔蛋的由來,經過課程引導,讓小朋友理解,吃鴨仔蛋是越南人補身體的方法,也是一項文化特色。就像皮蛋、鐵蛋、茶葉蛋是台灣常見的蛋製品,越南的傳統美食則是「鴨仔蛋」。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