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之死與生態危機 蜂狂2將播出

記者 陳璽安/報導

為什麼蜜蜂沒有回巢?是什麼造成蜜蜂迷途而死在路燈下?為何整窩的蜜蜂全部死亡?公視紀錄片《蜂狂2》(Toxic Bees II- Human Intervention)將在明晚首播,製作團隊從領先全球的台灣研究出發,帶領觀眾遠赴日美,探討這個國際生態危機與背後可能的原因

《蜂狂2》將帶領觀眾探討蜜蜂消失的現象與背後原因。公視/提供

蜜蜂之死 與人類對農藥過度依賴

2014年公視紀錄片《蜂狂》(Toxic Bees Nature's Mayday),探討蜜蜂的消失,期望喚醒大眾對蜜蜂與環境議題的重視,並一舉獲得國內外10個獎項與入圍,而18個月製作的續集《蜂狂2》,從台灣領先全球的蜜蜂研究出發,除了追蹤全球蜜蜂消失的現象,也以科學的角度探討蜜蜂、環境汙染與人類健康的相關性,並試圖找出背後的黑手──人類對農藥過度依賴

早在2005年,日本的蜜蜂發生異常現象,之後台灣、美國的蜜蜂也出現異常行為,甚至集體死亡,蜜蜂的死因可能來自人類對農藥的過度依賴,然而,試圖揭發這項訊息的美國科學家Lundgren卻在發表研究後遭到政府打壓。《蜂狂2》帶觀眾深入這些爭議性議題,各國致力於環保的蜂農、提倡農藥監督的科學家們以及憂心公衛的學者們,秉持良知,在片中揭露自身在農藥議題上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同時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倡導新的思維,抵制被少數企業把持的農藥產銷制度。

呂陳生呼籲政府單位採取預防原則,在問題爆發前應先禁止可能造成違害的藥品。公視/提供

學者:殺不死蜜蜂,卻會影響牠

片中發現含有類尼古丁菸鹼類成份的農藥會影響蜜蜂的神經系統,對此,參與製作的臺大昆蟲學系教獸楊恩誠指出,蜜蜂碰到的問題以及這個地球出現的問題,都是人造成的,人類已經在地球上倒了太多化學藥品,有些農藥本來以為對人體、對脊椎動物無害,但過去製作農藥看的是致死劑量,卻沒研究長期低劑量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麼低的劑量並不會殺死蜜蜂,卻會影響牠。」哈佛大學公衛系教授呂陳生更舉有世界之毒之稱的殺蟲劑DDT為例,今天、明天視為安全的劑量,卻可能影響五年、十年與下一代,呼籲政府單位採取預防原則,在問題爆發前應先禁止可能造成違害的藥品

人類對環境的作為,終究會回到人類自己身上。致力於推行「植物醫生」的中興大學植病系特聘教授曾德賜特別提醒關注農藥可能有的雞尾酒效應,畢竟人的一天中可能會接觸多種蔬果,每種蔬果用藥不同,也就是說人類一天可能會接觸到多種農藥,究竟多重農藥殘留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影響,這亦是政府與研究單位須要加強注意的課題

製作團隊邀請小朋友打扮成小蜜蜂。公視/提供

「自己的健康自己救,自己的食安自己救。」《蜂狂2》中除了訪問農夫、學者,也訪問家庭主婦,以他們的角度來看農藥濫用的問題,公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表示,《蜂狂》帶大家發現農藥的影響與警訊,期待透過續集《蜂狂2》,喚起觀眾的行動力。

這部以4k拍攝的高畫質記錄片,將會在週五(20日)晚間十時於於公視主頻首播,並在「公視+」影音平台同步播出。

《蜂狂2》宣傳短片連結:

 

 

2014年《蜂狂》全片連結: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