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在地觀點 草鴞分布訪查全面啟動
記者 陳璽安/報導
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與臺南市農業局合作,在林務局的支持下,於今年9月展開「106年度大台南地區稀有生物-草鴞分布訪查計畫」,跳脫以往生態調查者的位置,面對面與第一線的農民交流,從農民經驗中獲得草鴞的在地資訊。
跳脫生態調查角色 從農民角度看野生動物
草鴞屬於夜行性猛禽,有別於一般鳥類居於樹上,草鴞以草原為家。臺灣的草鴞是特有亞種,分布於彰化以南的西部平原,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國內外的研究對草鴞的認識十分有限,而草鴞被觀察到的數量也不多,過往都是辦論壇,或是透過校園宣導、園遊會宣傳等方式向大眾宣傳草鴞保育活動,但去年幾起草鴞死亡和受困事件,讓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決定改變調查方向。
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表示,臺南在地的農民其實很熟悉草鴞這種生物,但由於資訊不發達,農民不瞭解保育的意義,有時遇到草鴞死於農地,卻不知通報,或不知有何通報管道。因此,「大台南地區稀有生物-草鴞分布訪查計畫」,就是要讓生態調查的研究者直接與農民交流,請農民提供資訊,協助研究人員找到草鴞、掌握草鴞行蹤,甚至瞭解草鴞行為,作為將來分析草鴞存續的困境以及改善之道。
這個計畫的重點在於如何跟農民打交道,透過參與農業生產系統,了解農民與草鴞或與其它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透過農會系統及在地的農業產銷班,與農民搭起橋樑,不但面對面向農民宣導友善農業與通報管道,也要瞭解第一線的農民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曾翌碩表示,過去處理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大多著重在雙方的衝突,而這個計畫則是要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去關注農民遇到的問題,就算不能協助農民發展友善農業,也希望農民能得知通報救援野生動物的正確管道。
謎一般的草鴞 瞭解牠才能守護牠
根據臺灣國家公園網站,全台草鴞數量不到一百隻,然而研究草鴞多年的曾翌碩對此數據持保留態度。雖然草鴞在臺灣被視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但其實華盛頓公約不曾將其列為瀕危的保育等級,究竟草鴞數量是否真的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少?還是只是沒被發現而已呢?
曾翌碩指出,現有的研究對草鴞的瞭解不深,目前的統計數字多參考研究單位普遍印象以及鳥友等自然愛好者的觀察結果,可是草鴞的棲地環境隱密,多是墳墓、軍事用地等平常人根本不會去的地方,加上草鴞的叫聲不明顯,又是夜行性生物,自然很難被人看見,因此這種觀察其實是缺乏科學嚴謹度的;反之,屏科大與嘉義大學的研究曾使用回播實驗測試草鴞反應,研究人員播放草鴞叫聲,大多都能吸引到草鴞,顯示草鴞可能不如我們以為的那樣少量。
就算草鴞數量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少,不代表不需保育,而是需要更全面、完整的草鴞生態調查,再對症下藥,從根本解決問題。曾翌碩在2002年曾用無線電追蹤草鴞,發現草鴞在一個晚上會至五、六個地方活動,他用「續攤跑party」來比喻,草鴞在每個地點停留兩至三小時,地點與地點間的距離二至五公里,最遠的兩個地點甚至超過五公里,天亮前再返巢休息。
究竟這些地點對草鴞的重要性何在?哪些是繁殖地?哪些是社交場所?這都需要釐清,未來可透過衛星追蹤的方式繼續這些觀察,而草鴞分布訪查計畫就是希望透過與農民訪談,讓研究者掌握草鴞的出沒狀況,進而能夠分析草鴞面臨的問題,並從根本提出解決之道。
人類不可能退出自然 課題在於改善兩者關係
去年,台南沙崙農場地開發議題鬧得沸沸揚揚,由於沙崙農場曾有草鴞及其它野生動物出沒,環團擔心更多人類活動會影響野生動物生活。針對沙崙農場與草鴞的關係,曾翌碩指出,高鐵預定特區是開發用地,也正是因為待開發的人為擾動,才有草原地景,如果為了保育草鴞而規劃成保育區,可能會長出樹木,草原地貌不再,到時草鴞也會移居他處。
因此,曾翌碩認為,不是所有野生動物出沒地的重要性都相同,也不是把地保留下來就沒事了,況且臺灣現在已不可能把自然環境都給野生動物使用,找出人與野生動物的互動模式、找出其中的平衡點,改善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何,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展開「草鴞分布訪查計畫」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