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發全雄性台灣鯛魚苗選育法

記者 陳璽安/報導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今(13日)舉行記者會,發表臺灣鯛100%雄性魚苗培育之研究成果。

台灣鯛被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推薦為優質蛋白質食物。陳璽安/攝

台灣鯛就是俗稱的吳郭魚,水試所所長陳君如指出,由於台灣鯛環境適應力強,繁殖量大又快,因此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FAO)推薦為優質蛋白質食物;為了提高養殖產量與經濟效益,養殖業以提高培育的雄性魚苗比例為目標,早期研究人員以雜交的方式培育雄性魚苗,近幾年培育出超雄性的雄魚,產出雄性魚苗的機率可達97%,現在經過研究遺傳標誌,找出雄性基因,培育出100%的魚苗。

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楊順德指出,雄魚成長速度比雌魚快,相同培育時間能提供一倍的肉量,且雌魚會不斷產卵,新生的小魚體型又更小,導致整個池子永遠都是體型不同的台灣鯛,養殖人員給予飼料難以控管,會降低養殖效率,影響經濟效益,因此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提高雄性比例的吳郭魚苗。

早期水試所的研究人員成功以雜交的方式生產單雄性台灣鯛,雄性魚苗比例約為80%至90%,近年水試所研究人員不斷進行育種改良,2010年成功開發出雄性子代95%的新單雄性品系,2013年又建立起雄性比例高達97%的「超雄性」台灣鯛,最近又透過研究遺傳標誌,經過不斷嘗試,終於培育出可大量生產100%雄性魚苗的台灣鯛。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今(13日)舉行記者會。陳璽安/攝

水試所表示,以往用選育的方式培育需要歷經八代的繁殖才能得到一隻超雄性台灣鯛種魚,約需十年至十二年的時間,改良後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就能產出一隻全雄性台灣鯛種魚,產出雄魚的比例高達100%,且所產的魚苗品系保有高成長的特性,個體差異也縮小,肉量也從30%左右提升至37%,足以當生魚片,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目前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台灣鯛雄性魚苗比例,台灣率先研究出100%的全雄性魚苗選育方法,楊順德表示,台灣鯛可全魚利用,除了取魚肉片,魚鱗還可萃取膠原蛋白、魚鱗粉、肥料等等,這也是未來發展的研究方向。

 

所屬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